桃李满宫堂_分卷阅读_203

  要是凌蔚真被扳倒了,怎么可能还能继续教导太子、教导其他皇子公主?怎么可能频繁的出入宫内还和皇帝陛下密谈(其实是相互哭诉傻爸爸心态)?
  没看到礼部尚书那老头子在看见他们喜气洋洋的样子的时候都在不屑冷笑吗?
  “老夫总算知道当初瑾堂从户部离职之后,谢大人为什么会说怒其不争了。”顾属叹气,“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于大人在还是礼部尚书的时候,就对瑾堂赞不绝口之时也经常露出无奈的神色了。”
  于铮原本是礼部尚书,后出任一省大员。本来着礼部尚书外放看上去是贬谪,但他还有着东宫辅臣的头衔,可不像是失宠。
  想着辅政大臣之一的王棋王大人已经递过几次告老还乡的折子,都被皇帝陛下扣下来了。但估计再过一两年,王大人还是会告老。
  辅政大臣在入阁之前都会外放,并在地方做出一定政绩,这算是最后的考验。
  若是于铮不出意外,入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本来这入阁的名额,很多人都以为是谢荣的。
  户部尚书这个职务非常重要,当年王棋就是户部尚书。
  不过谢荣应该是被拖累了吧。
  “是啊,当时皇帝陛下免去凌瑾堂户部职位的时候老夫也觉得莫名其妙。这轮功劳,就算不高升,好歹也该平级调动吧?”谢荣无奈,“结果顾大人知道陛下怎么说的?陛下很无奈的说,瑾堂立功之后要求的赏赐就是不上班不上朝……你说这……”
  顾属冷哼:“此子高才,就是太过惫懒!不是国之栋梁应有之举!”
  “谢某也是这么认为的,并对陛下说,此子应该磨砺磨砺,磨掉一身惫懒之气才成。”谢荣叹气,“陛下倒是听进去了,让瑾堂忙了一阵子。但是前段时间被刺杀让陛下吓到了,说什么也不肯让瑾堂再累着。反正有什么事需要瑾堂做的瑾堂还是能做得很好,事情结束之后,瑾堂要懒着,就让他懒着吧。谁让他是陛下外甥?陛下对晚辈总是很宠的。”
  顾属很不高兴的摇了摇头:“赵昭也不知道怎么教的学生!这到底像谁!”
  “赵大人也很宠瑾堂啊。”谢荣顿了顿,表情有些羡慕嫉妒恨,“不过,若是谢某有此学生,估计也和赵大人差不离吧。”
  顾属想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有这么个好学生,他肯定也千宠万宠,比儿子还宠。反正凌瑾堂已经超出旁的同龄人太多,又深受皇帝陛下信任,他想闲着就闲着,谁要是说凌瑾堂不好,他肯定会上前讽刺到别人找地缝钻下去。
  罢了,大概凌瑾堂这一身懒惰,就是被宠出来的吧。
  按照太子殿下对凌瑾堂的信赖,估计这毛病到了太子殿下继位,也不会有好转。
  显然,后面的发展被顾属说中了,让当时已经告老的顾属好一阵唏嘘。
  有如此良玉美材不多用,两届皇帝陛下都很任性啊。
  ……朝堂中就平静了一小会儿,待出访倭国的使团回来之时,朝堂中又跟烧开了的水一样,沸腾了。
  使团带回来了太多好处,两位皇子也终于在朝臣中露了脸,在韬光养晦之后一鸣惊人,让朝臣们看到起能力手腕。
  这引起了许多的忧愁,很多人都想起了先帝时皇位争夺那惨烈状况,差点动摇刚建立不久的晏朝根基。
  黎淳和黎瑚回京之后,就去拜访了东宫,对没能参加太子的婚礼表示歉意。
  三人相谈甚欢的话很快就传了出去,不管别人信不信,但两位皇子做出的姿态都是尊重太子的。
  而后三人一同拜访凌蔚府上,还赖着不走,小住了一日,才让其他人相信,他们三人确实是很亲近的。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黎淳和黎瑚是在太子那里听太子说漏了嘴,知道了凌蔚府上藏着好酒。两人好奇,就撺掇着太子带头去讨酒喝,结果三人纷纷醉倒,干脆就在凌蔚府上住下了而已。
  一些想着,三皇子和四皇子之前韬光养晦,是不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太子一派,只是因为太子地位未稳,所以他们也不好太显眼。现在太子大婚,标志着太子已经成人,并且太子也做出了很大成就,两人才开始崛起,来帮助太子?
  后来这言论逐渐传开了,朝臣们都开始相信,三皇子和四皇子的蛰伏,都是因为太子还未发力呢。他们一直都是坚定的拥护太子。
  之后二皇子也和太子结伴去了凌蔚府上,也第二日才离开,让他们觉得,是不是二皇子也早就投靠太子了。
  不过二皇子向来似乎都和大皇子走得远,虽然是同胞兄弟……在皇家,同胞兄弟什么的,政见不合甚至互为仇敌,太常见了。
  当然,其实是黎瑚拜访他三弟四弟的时候,听两人赞叹凌蔚那里的酒实在是美,喝醉了第二天还没有任何头疼之类的后遗症,也好奇了,又觉得自己一个人去,顶不住他皇叔强大的压力,于是拉着太子分摊压力。
  在史书上,这两个事件被称为其他三位皇子和太子结盟的象征,而凌蔚,就成了此次结盟的缔造者。
  史书对凌蔚在这件事中的作用评价很高,认为当时朝中暗潮汹涌,大皇子野心勃勃、二皇子暗中观望、三皇子四皇子异军突起,太子又已经奠定了不菲声望,一场皇位争夺的惨烈斗争即将到来,晏朝又将面临动荡之时,凌蔚力挽狂澜,经过两次和皇子的密探,将四位皇子成功团了起来,之后,只剩下大皇子独木难支,危机化解。
  一个王朝从强转弱,很多时候都是从内部斗争开始的。但是在凌蔚活着的时候,不,应该说只要是他活着的时候教过的皇子们,哪怕是刚启蒙的皇子,都相互友爱的不像是皇室中人,一直未发生过皇位争夺。
  没有内部争斗,这是晏朝达到封建王朝兴盛的顶点,并且成功成为延续最长的王朝的原因之一。
  而后晏朝虽然遭受内忧外患,但据说当时末代皇帝拿出了皇家的传家宝——凌蔚留下的“预言书”,最后咬牙按照凌蔚所写的行事,成功将国家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虽然晏朝被取代,封建帝制瓦解,但黎家一直作为国家上层家族延续下来。
  这也成为凌蔚被神化的证据之一,各种版本的凌蔚“预言书”“预言诗”也开始流行,凌蔚后被尊为“圣人”之一,到处都有庙宇香火。
  若是凌蔚在天有灵,估计得笑哭过去。
  而这一切的开端,就是从史官们那堪比小说家的记载开始。
  其实大家想一想也知道,史官们怎么可能把细节知道得那么详细?很多记载都只有当事人在场的“密探”,有些还是深宫内院发生的事,甚至一些达官贵人的睡前小故事,史官们还能写出具体的神态、动作、谈话,感觉好像是史官们藏在房梁上、桌子下、床板底,时时偷窥似的。
  显然史官们并没有那样的“异能”,所以他们所记载的历史虽然大体方向是对的,但是许多细节都是脑补的,咳咳,好吧,是合理衍生的。
  这种合理衍生,再经过历代史书编纂者的“继续合理衍生”,就变得比小说还精彩了。
  如果再加上野史,那就是神话小说了。
  皇子两次和太子去凌蔚府上,第二日才归,其实只是讨酒喝而已。他们什么都没谈,就顾着拼酒,然后喝嗨了,继续喝,最后醉倒,第二天神清气爽尽兴而归。
  结果到了史书上,就变成异常精彩的心理博弈,唇枪舌战,最后凌蔚顺利说服四位皇子,团结一致,共同为大晏朝发光发热。
  ……史官们的记载,其实也是当时大部分人的想法——史官们也不是无的放矢,无中生有。他们的细节,都是当时人们认可的“细节”。
  因此这一段精彩“博弈”,在正史野史中都有记载,也证明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虽然其实正史野史都是乱说的。
  大皇子一党也是这么认为的,然后慌神了。觉得还不容易把凌蔚扳倒了,怎么凌蔚又出来捣乱。
  虽然大皇子看不起连他兄弟在内的其他皇子,但还是狠心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