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失忆后 第234节

  “可太子妃自己没孩子是事实,母妃不过是提醒她一声。”安玉公主不服气。
  三皇子眼睑微垂,掩住眼里的幽光,轻轻地说:“你们乖点,下个月父皇会去西郊园林避暑,省得你们被留在宫里。”
  这话提醒梅贵妃母女俩,纵使她们怎么气愤,也只能作罢,乖乖地在永和宫抄佛经。
  不过太子妃和梅贵妃的交锋,还是传了出去。
  有人看不得太子妃好,特别是太子妃进宫三年,一直无孕,导致东宫无所出,在世人看来,这就是太子妃的责任。
  这世间便是如此道理,男子无后,不会怪男人,只会怪女人。
  朝堂上,有不少朝臣提议,让太子纳侧妃。
  昭元帝神色莫测,没有出声。
  秦贽脸色阴郁,盯着那些提议让他纳侧妃的朝臣,那眼神如同毒蛇般缠绕,吓得他们心中惴惴。
  太子不会是不高兴他们提纳侧妃的事,要报复他们吧?
  很快他们就知道太子是真的要报复,一连几日,那些在朝堂上提议让太子纳侧妃的朝臣都传出了不少丑闻,甚至有些足以让他们丢官流放。
  这些提议让太子纳侧妃的,大多数都是家中有适龄姑娘,想将自家姑娘弄进东宫给太子作侧妃的。所以他们对这事十分上心,不遗余力地想要促成这事。
  可惜他们低估太子的报复心。
  太子也没做什么,就是揭发他们做的不法之事,官都丢了,他们家的姑娘哪里还有资格进宫?
  太子此举,确实警告不少心思蠢蠢欲动的人,不敢再提纳侧妃一事。
  这事也让很多人看了笑话。
  谁不眼馋太子侧妃的位置?可眼馋归眼馋,皇上和太子没发话,上赶着的人岂能讨好?
  朝堂上有不少老狐狸,早就看出皇上的态度,他对太子后宫是不管的,太子想独宠太子妃,或者想纳侧妃,都由太子自己决定。不知情的人以为这是皇上宠爱太子,知情的人才能隐约察觉到,皇上这是对太子妃的纵容。
  这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子妃干的事情多了,总会让人察觉出些猫腻,更不用说那些习惯揣摩皇上心思的老狐狸大臣。
  他们发现皇上对太子妃的态度非常微妙,好几次都可惜她是太子妃……
  皇上的为人他们还是信得过的,不可能和太子妃有什么,能让他如此可惜――那定然是太子妃有不世之才,不因女儿身受限制,皇上想重用太子妃。
  既然知道真相,他们是傻了才去干涉太子妃能不能生。
  没看皇上和太子都不急吗?
  当一个人展现出她的价值,甚至盖过性别的限制,如此谁还会拿普通女人的标准去衡量她?
  那是最愚蠢的!
  第187章 老皇帝也需要儿媳妇孝顺。...)
  前朝的事很快就传到后宫。
  后宫所有等着看热闹的女人都惊呆了, 然后默默地捂着胸口回寝室,发誓以后绝对不招惹太子妃。
  别的太子妃若是成亲三年都没孩子,早就惶惶无助,求神拜佛, 恨不得给太子纳上十个八个女人, 借其他女人的肚皮给太子留个后, 以免坠了自己贤良的名声。
  太子妃不同一般的世家宗妇, 是天下女人的表率, 一言一行备受瞩目,不可妄为。可他们这位太子妃却是与众不同, 就算三年无所出, 她仍是理直气壮的, 谁敢有意见, 她就去找皇帝和太子告状。
  至于名声?谁敢说太子妃不贤良不淑德?
  太子妃可是和福宁郡主一起发现高产粮食,并将之种出来,让百姓将来能吃饱肚子,现在民间百姓提起太子妃,谁不夸一声好?
  太子就更绝了, 所有胆敢让他纳侧妃的朝臣都被他光明正大地报复、专挖人家的错处,吓得其他人不敢再提。
  温如水也听说这事, 进宫去找太子妃汇报生意时, 不免提了下。
  “听说太子抓了好多大臣的错处, 不过也有些大臣没那胆子做什么违法犯纪的事情, 这些大臣若是执意将女儿送进东宫,太子要怎么办?”
  提议为太子广纳侧妃、为东宫开枝散叶的大臣不少, 也不是哪个都是蛀虫,总有一些是没犯什么大错的。若这些人的主意不变, 太子难不成还能无中生有地惩治他们不成?这样对太子的名声也不好吧?
  温如水多少还是有些担心,也不知道是担心太子扛不住压力,还是担心他的手段太过。
  大杀器太子可不是乱叫的。
  裴织意味深长地说:“在他们都知道其他大臣的下场时,你觉得他们还有胆子将女儿送进东宫吗?就算被富贵权力迷了眼,难不成他们以后不会犯错,他们的家人不会犯错?”
  如果连他们的家人都不会犯错,也没什么,太子不乐意纳侧妃,光凭你们几个叫嚣有什么用?男人不肯睡女人,还能强迫不成?
  万一让人以为你家的女儿嫁不出去,要赖给太子,太子岂不是很委屈?届时整个家族的女性名声都要受损,实在不值得。
  温如水反应过来,不禁卧糟一声。
  太子这是搞株连呢。
  折腾不了你,难不成还折腾不了你的家人?人无完人,迟早会犯错的,他有得是耐心等待。
  明白太子郎心如铁,是不会给其他女人希望后,温如水也就安心了。
  她高兴地向裴织汇报一件事,“太子妃,朝廷要开始修水泥路啦,目前定下要修的第一条路是京城与桃花村之间的路,以后我们去桃花村,路就太平啦。”
  这条路算是试验品,也是为了方便太子妃去桃花村庄子看玻璃房的作物,算是给太子妃行的方便,皇上打的算盘很精。
  裴织已经从太子那儿听说这件事,如今再听她说,仍是很高兴。
  她一高兴,便大方地送了温如水一辆马车。温如水原本还纳闷,太子妃好端端地送她马车作什么,等看到那辆停在东宫的马车,惊喜得差点尖叫。
  “竟然是橡胶的轮子!太子妃,这是你让人做的?”温如水捧着脸,努力地克制才没有变成尖叫鸡。
  裴织嗯一声,“这是我让人找工匠做的,技术不行,做工不太好,不过效果还算不错,震感已经能降至最低。”
  和这时代的马车相比,这橡胶轮子的马车震感可以当作无。
  温如水感动得不行,太子妃一定是知道她晕马车,特地送她橡胶轮子的马车。
  这橡胶轮子和她记忆里的橡胶轮胎不同,做得又大又粗糙,安在马车轮子上,格外的醒目,也格外的丑。可只要想到它是这世界上第一辆橡胶轮子的马车,温如水又由然升起一股自豪感和虚荣感。
  当天,温如水便乘坐这辆马车离开东宫。
  果然引起无数人的围观,大概没见过这么丑的马车轮子,沿途所有人都忍不住围观,暗暗纳闷这是谁的马车,丑得如此清奇。
  裴织不仅送温如水一辆橡胶轮子的马车,也送了一辆给外祖父岑尚书。
  岑尚书年纪大了,每天都要一大早就坐马车出门上朝或去衙门,裴织哪里舍得外祖父受罪,有什么好东西都送一些过去给他。
  橡胶轮子这么好的马车,当然也要送外祖父一辆。
  这辆马车被送去尚书府,自然也引起尚书府大小主子们的注意,起初不明所以,和世人一样,都觉得这马车的轮子丑得出奇。
  哪有这么大、这么黑的轮子?
  直到岑尚书坐上去感受一会儿,才体会到这辆马车的精髓,惊为天人。
  于是,岑尚书每天都坐这辆马车出门去上朝。
  比起温如水,岑尚书这位朝廷重臣乘坐的马车更引人注意,它宛若这京城的一道风景线,所过之处,人人侧目。
  有人特地去询问岑尚书,怎么换马车了,这马车的轮子怎么如此奇怪?
  岑尚书用矜持的语气说:“哎呀,还不是太子妃娘娘,她心疼老夫每天坐马车出门颠簸,便整了这辆不怎么颠簸的马车给老夫,老夫年纪虽大,明明身子骨还行,不需要如此小心的,可太子妃娘娘都送了……”
  这话听起来老凡尔赛了。
  听到的人心里都很不舒服,想将这看似抱怨实则炫耀的老匹夫的脸皮扒下来。
  等他们好奇地试过马车后,同样惊为天人。
  马车竟然没有一点震感,人坐在里面,马车行驶时,竟然没有丝毫感觉。
  很快,所有人都知道岑尚书的这辆奇特的马车,都去打听它的来历,羡慕极了。
  连昭元帝都听说这事。
  昭元帝心里有些不得劲,等太子过来汇报水泥路修建过程时,他忍耐地等太子说完,拉着他开始唠嗑家常,最后隐晦地问:“贽儿啊,太子妃是不是对朕有什么意见?你可以让她提,朕只要能满足的,都会满足她。”
  秦贽莫名其妙,“父皇,太子妃对您没意见啊。”
  昭元帝不相信,“如果她对朕没意见,为何她不送朕一辆那什么橡胶马车?”难道自己这作公爹的,还不够疼她?
  秦贽终于明白父皇又抽的是什么风,不觉有些好笑。
  “父皇误会了,橡胶马车这事儿臣也知道的。太子妃说,现在工匠的技术还不纯熟,做出来的橡胶轮胎不多,还要继续改进。现在只做了两辆橡胶马车,所以先给福宁郡主和岑尚书用,福宁郡主是姑娘家,身体娇弱,岑尚书年纪大了,都很需要,父皇一直待在宫里,暂时不用,所以等以后再送给您一辆。”
  昭元帝听了,不知怎么地,反而更郁闷。
  以往有什么好事,世人想到的都是自己这皇帝,努力地讨他欢心,但太子妃每次先想别人,自己这皇帝反而是最后。
  可又不能怪太子妃,毕竟太子妃这话也是有理有据,他总不能和福宁郡主、岑尚书抢东西……
  “那等太子妃让人做出来,一定要给朕一辆。”昭元帝说。
  秦贽笑道:“父皇放心罢,太子妃已经决定将橡胶上交给朝廷,届时由工部的匠人接手,父皇很快就有橡胶马车的。”
  和以往一样,裴织弄出橡胶后,并没有握在手里,直接上交国家。
  昭元帝听了自然开心,知道橡胶的用途后,他第一时间就想到它能用在什么方面,觉得这项技术暂时掌握在朝廷手里能将其的利益化巨大化。
  可是,他还是想要太子妃送自己一辆啊。
  这表明太子妃对自己这公爹的孝顺,他也需要儿媳妇孝顺的。
  秦贽没办法,只好回去告诉裴织,让庄子里的工匠赶紧弄出两辆橡胶马车,一辆送父皇,一辆送皇祖母。
  裴织笑着应下,反正只是嘴巴一提的事,又不需要她去忙活,不影响她咸鱼躺。
  **
  转眼就是六月初。
  天气已经十分炎热,按往年的惯例,昭元帝带着老娘和后宫的嫔妃们一起移驾西郊园林的庆春园避暑。
  在他们去西郊园林的第二日,就听说二皇子妃发动了。
  因二皇子妃肚子的月份大了,今年二皇子夫妻又没有跟着一起去西郊园林避暑,被留在京城。
  这是皇上的第一个孙子或孙女,众人都十分看重,关注的人不少。
  太后和丽贵妃得到消息,第一时间派人去二皇子府守着,只要有消息,马上过来通知他们。虽说二皇子府距离西郊园林有些距离,不过也不算太远,一来一回还是很快的。
  原本在京郊大营里历练的二皇子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回府里守着。
  如此守了一天一夜,二皇子妃终于平安地诞下一个小皇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