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秦始皇

  此事一年两年难出成果,晏时玥把事情交待给萧棠枝,就暂时不管了。
  如今举子已经陆续来了长安城,古怪屋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客人。
  单人闯关成绩,能超过商部状元成绩的,门票半价,能超过许问渠记录的,门票全免。
  当然这只是噱头。既然掏的出门票钱,自然也不在意多点少点儿,但赢过了许六元,这是什么概念?名人效应之下,一干文人趋之若鹜。
  但古怪屋是一个耗时间的事情,接待量并不大,还需要预约。想刷上十几二十遍,然后赢过许六元的成绩,暂时还是不容易做到的。
  而逍遥游如晏时玥所料,得到了纨绔子弟们的追捧,他们没事就三三两两去玩,玩了再接着预约下一回的,多的是。
  与此同时,话本儿,或者说白话小说,终于迎来了一次井喷。
  各府行卷者多为白话小说,尤其是来自江南的举子。
  晏时玥放出话去,各府收到这样的行卷,都会立刻给她送过来。消息渐渐传出,直接投给她的也是越来越多。
  《寻道》的大红大紫,如今终于等来了一大拨跟风之作,如果说寻道,是指明了“侠”之“道”,那这些作品,不乏商人、农人的证道之作。
  晏时玥连续数天,沉迷于看小说中无法自拔。
  看着好看的,她就直接提了笔注明修改意见,然后拿去给许问渠看,给明延帝看,还想给承圣帝看……
  然而承圣帝做为一个业务尚不算太熟练的皇帝,压根儿就没空看。
  他只能道:“好了,朕知道好看,你想干什么?直接说好不好?”
  “算啦!”晏时玥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儿,用不着朝廷。”
  她就跑去跟明延帝说话了。
  明延帝现在有的是时间,听她叨叨了一番这个好看,那个也好看,就道:“你想如何?”
  晏时玥道:“我在想,给女工、匠人扫盲,这远远不够,这世上最多的,还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近的,我想告诉他们怎样种地能增产,远的,我想告诉他们,这个天下有多大,要向什么方向去努力……”
  她举起手里的书:“可是书是一道坎、唱戏、说书,他们也听不到,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也得到这些信息呢?”
  明延帝沉吟道:“你有此心是好事,但世事本无一蹴而就,若说种地增产,他们还能听的进去,其它的……”他摇了摇头:“难!”
  “难也得做啊!”晏时玥想了想,“不然我花钱请人去说书?”
  明延帝笑而不语,半晌他才道:“其实不必刻意做什么,如今有雁报,四郎的青鸟快递不是也在筹建了?慢慢来就好。”
  说起来,端亲王终于开始弄驿站了,然后她之前说过可以叫顺风快递,后来被他改成青鸟快递了。
  现在正处于筹建初期。
  一提起快递,晏时玥就想起来一件事,过去找了端亲王。
  端王妃据说前些日子把出了喜脉,端亲王的严肃脸上都带出了喜色。
  晏时玥笑眯眯的道了声恭喜,入了座,她才问他:“你听说过驰道么?”
  端亲王一挑眉。他当然听说过。
  后世的驰道多用于矿区短程,但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就有驰道,也就是木制轨道,之后秦始皇对驰道进行了改良。
  秦始皇在后世也算是个网红,很多人说他是穿越过去的……穿越不穿越不知道,但起码,他弄的这个驰道还是很厉害的。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各地的驰道。
  很有名的驰道就有九条,例如出今高陵通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山东的东方道等等。但之后连年征战,损毁了许多,也有各国分崩离析之后拆掉的,所剩无几。
  去过博物馆的都知道,秦代的马车,车轮很特别,就是因为,这马车既能上驰道行驶,也能在平常的路上行驶。
  嗯,感觉更像穿越的了。
  总之,驰道的建筑流程,基本就是厚筑路基、在路基上铺枕木,枕木上加轨道,车沿着轨道奔驰。这和现代铁轨的铺设原理没什么差别,差别只在于,车子的牵引力不是用蒸汽机车,而是用马匹来拉动。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
  因为用了轨道,车轮摩擦力大大减小,可以一次性拉很多货物,还可以链接好多个车箱,据说行驶速度每小时就能达到六七十里,一昼夜能达到一千三四百里左右,比所谓的八百里加急还要快近一倍。
  然后根据马的体力,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站点,也就是“换马站”,到时候,会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卸下拉车马匹,换上新的马匹。
  端亲王道:“你的意思是?”
  晏时玥道:“青鸟快递啊!要做就做大,这事情朝廷不做,还有谁能做呢?”
  秦始皇时期的枕木,做过防腐处理之后,后世仍能保存完好,所以这驰道修了,真的是可以传于后世的。
  而且若是萧棠枝那边有了进展,也可以启用蒸汽火车,但,一定时期之内,就算萧棠枝造出来了,她也不想投入使用,还是那句话,要稳着来,走的太快,会打乱现有的社会结构,还有可能引起野心家的觊觎,一定要慢慢来。
  端亲王背着手儿,在室中踱来踱去。
  这个工程,太大了,时间金钱精力上都是耗费巨大。
  晏时玥等了片刻,知道这个决定很难下,也不催他,就起身走了。
  她先忙自己的事儿。
  她跟承圣帝商议之后,放出风声,说上书房的几位小皇子和世家公子,喜欢各地的民俗诗歌,想借此了解各处的风物人情,浅显流畅者为佳。
  然后又叫许问渠写了一首做例子。
  关键就是特色,体现当地的特产、风俗、风景种种。
  然后她又找了个日子,与许问渠几人,一起宴请了几个她挑中的小说作者,让他按她们提出的修改意见改好了之后,玥坊会出资,免费帮忙刊印一千套,之后若有银子可以加印。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态度如此明确,大家又不是傻的,自然纷纷向这个方向努力。
  而且这个年代的人,对于琢磨上意,是很有几分心得的,真到了二三品大员那个层面,会考虑一些诸如新帝对福晏殿下的容忍度有多高……这种种的问题,但对于底层官员来说,真的不用想太多,不管怎么着这都是一条金大腿,抱就是了。
  于是许多官员各施手段,要不自己写,要不找人写。
  选择多了,自然可以优中选优。
  而且这些人有许多并不缺银子,自己就可以刊印,著者成名,荐者也在相爷面前挂个名儿,皆大欢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