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活字印刷术

  龙首山印书坊就是岳山的产业。
  张大春是最早的一批工匠,岳山见他为人实在技术也很出众就提拔他当了管事,还让他家的孩子进了龙首山书院学习,所以他对岳山非常忠心。
  让工匠和优秀员工家的孩子去龙首山书院就读,是岳山收买人心的不二法门,基本上是一用一个准。
  ‘读书能改变命运’这句话并非是现代才有的,自古以来国人都有这方面的意识。
  尤其是对古人来说,知识就是无价之宝,能让自家孩子读书比啥都重要,而且还是名师大儒无数的龙首山书院。
  很多权贵家的孩子想送进来都要排队,他们家的孩子能进去读书,就算不给工钱他们也愿意给岳山干活,更何况岳山开给他们的工资还比别家要高。
  很多作坊觊觎岳山那几个作坊的技术,私下没少挖人,可不管他们开出多少钱,始终挖不到核心成员。
  得知岳山过来,张大春赶紧迎了过来:“东家,您来了。”
  “嗯,张管事最近书坊情况如何?”岳山问道。
  “让您失望了,最近京中又建了两家书馆,他们的印刷技术不比我们差,把我们的生意抢走不少。”张大春惭愧的道。
  这种情况岳山早有预料。
  一来雕版印刷术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原本历史上随末唐初就是这种技术的成熟时期。
  岳山提前拿出了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别的印书坊只要稍微留点心就能把技术复刻出来。
  这几年大唐境内已经多了几百家印书坊,技术并不比他们家差。而且数量还在以每年几十上百家的速度暴增。
  进一步拉低书籍价格的同时,也让印书生意的竞争变得激烈起来。在这场竞争者龙首山印书坊的竞争能力并不强。
  二来张大春这个人管理作坊还行,基本没有没有搞销售的能力。一开始能占着技术优势吃一波红利,等别家也吃透技术,就只能干看着市场一天天被抢走。
  所以他并没有责怪张大春。
  皇商行的分红就够他吃几百辈子的了,看不上印书坊这点辛苦钱。之所以还留着它,纯粹是方便自己。
  见张大春一副愧疚的模样,他安抚道:“没事儿,咱家的印书坊本身我就没想着用它赚钱,主要是方便自家用。”
  “另一方面就是把那些珍籍孤本多印刷几本,免得失传了。这几年你做的不错,抢救了不少孤本,这比赚多少钱的意义都大。对了,现在总共制作了多少套雕版了?”
  闻言,张大春神色好看了不少,振奋的道:“总共制作了三千四百五十八部书籍的雕版,还有两套正在制作当中。要不是工匠被王院正借走一部分,这两套也已经做完了。”
  一旁的王绩一点反应都没有,就好像别人说的不是他一样。
  “哈哈……不错不错,这比赚钱都让我开心。这样,你抽调一部分人出来专门负责印书,把所有制作成雕版的书籍都印刷出来,每一部都印刷五千套。”
  “啊?”张大春吃惊的道:“每一部都印刷五千套?这……太多了吧,不好卖呀。”
  王绩也惊讶的看着岳山,想不通他为什么要印刷这么多书籍。
  岳山笑道:“没打算卖。国子监学政体系逐渐建设完成,每个州县都有了官立学堂。”
  “只是这些书院初建底蕴太过单薄,有些地方的学子除了教材很难接触到别的书籍,无法扩充知识面和眼界,这是个很大的缺陷。”
  “我准备给每一所官立书院捐建一座藏书阁,这些书就是用来捐给书院的。”
  王绩和张大春都露出了不敢置信的表情,给天下每一座官立学院捐一座藏书楼?还要捐书?这个答案是他们如何都想不到的。
  “这……这……”张大春震惊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王绩清醒过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郑重的朝岳山鞠躬,敬佩的道:“翠岚之心胸理想我自以为非常了解,但今日再次让我有了新的认识,我感佩不已,也替天下学子谢谢你。”
  “呵呵……无功兄这是做什么,以我们的关系说这些就太见外了。”岳山轻笑道。
  “哈哈……是我太矫情了。”王绩起身畅快的大笑起来。他果然没有看错人,也不枉这么多年他一直为岳山摇旗呐喊。
  得到小伙伴的认同,岳山自然也非常高兴,笑过之后对张大春说道:“这些书是捐给书院的,告诉大家一定要用心印。”
  张大春终于回过神来,激动的道:“请东家放心,此乃功德无量之事,我们一定不让您失望。”
  把这些事情处理好之后,岳山才开始说今天过来的真正目的。
  张大春本身就是印书坊最好的雕版工匠,只是听岳山描述一遍就明白了活字印刷术是怎么回事儿,也明白要是真能实现将会是多么大的技术进步。
  工匠之魂瞬间爆发,也顾不上什么礼节不礼节的了,马上就叫来几个助手展开实验。
  先是计算各种数据,比如底盘的大小,每一个字所用方块的大小等等。
  数据计算好之后有人制作底盘、有人制作小木块,有人进行雕刻,还有人找来蜡烛随时备用。
  几人分工合作,很快论语第一篇包含的‘字模’就被制作出来。往底盘里面一摆,比例正好。
  然后把蜡烛融化平铺在底盘里,把‘字模’按照论语第一篇的顺序排列。
  这一步出了不少问题,有的字模高了,有的字模低了,花了许久的功夫在把所有字模摆放到同一水平线上。
  等蜡油凝固,在模板上刷了一层墨,再铺上一张白纸,又用平直的木板在上面刮了两遍。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张大春用颤抖的手掀开了那张纸。
  “哦……”下一刻作坊内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
  只见论语第一篇清晰的出现在这张纸上,活字印刷术成功了。
  这玩意儿看起来也没史书上说的那么难啊,这不是一次就成功了吗?是史书记错了,还是我运气好莫名其妙就破解了其中的奥秘?岳山疑惑的想到。
  “东家,请您过目。”张大春拿着那张纸恭敬的递给岳山。
  岳山停下思绪,接过那张纸仔细查看起来。
  乍一看确实很清楚,和雕版印刷的没什么区别,但仔细看就能发现区别。
  行列没有雕版那么整齐,有些字的间距过大或过小,有些字出现了歪斜,还有些字向上或者向下出列了……
  原因略微一思索就知道了,毕竟是手工制作的字模,大小出现细微差别很正常。
  字模上的字也是一个一个雕刻的,没有前后的字作为参照,不一定就正好雕刻在正中央。
  先是字模的大小出现差别,再在这些字模上刻字也会出现差别,后续往底盘里拍字模的时候也会有肉眼上的误差。
  这些细微的差别叠加在一起就成了大问题。
  这还只是论语第一篇,要是史记这种大部头,工作量变大了误差也会变大……再加上或许还有别的缺点好没有暴露出来,难怪原本的历史上活字印刷术并不是很吃香。
  相比起来大家肯定更喜欢精美清晰的雕版印刷出来的书籍。
  “你也看看。”岳山把那张纸转递给王绩。
  王绩拿起仔细翻看了一下,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不过他并不像岳山那样一下子就能想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只能向岳山请教。
  岳山没有隐瞒,详细的把其中的问题都讲解了一遍。
  他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同时也知道了为啥之前岳山一直说这种印刷术有问题,这确实是个不小的问题。
  张大春在一旁也是连连点头,刚才他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心里大致也有了判断,但没有岳山说的这么全面。
  此时听岳山一讲解,心中也是豁然开朗。但随即又陷入了沉思,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
  不过很快他的思考就被王绩打断:“张管事,不知道你能不能把字模做的小一些,最好能做到和蜡印字体差不多大小。”
  “和蜡印字体差不多?”张大春挠了挠头,道:“很难,我可以让人试一下。”
  “麻烦了,我有大用请尽快试验,实在不行就尝试一下看能制作出多小的字模。”王绩道。
  “好,我这就让人去试验。”张大春马上就安排几个工匠去尝试制作最小的字模。
  等他们商量好,岳山才问道:“你确定好要用活字印刷了吗?”
  王绩肯定的道:“用,活字印刷用来印书确实有问题,但这些瑕疵对报纸来说完全可以忍受。”
  “如果真正制作出合适的字模,我们可以把每一期的发行时间缩短到十天或者一星期,甚至更短。”
  “到时候就算有别的竞争对手出现,我们也能靠更低的成本、更密集的期刊打败他们。”
  岳山颔首认同,王绩确实抓住了报纸的精髓,报纸首先就是新和快,内容反而是第二位的——起码现阶段是这样的。
  大唐知识份子现在最缺的就是这样一个渠道,能更新更快的让他们了解外界、发表自己观点的渠道。谁的期刊发行的频率高,速度更快,谁就能获胜。
  我的成本更低,我三天就能发表一期。你的成本更高,十来天才能发表一期。大家会选择谁?你的报纸用雕版印刷出来的,更加精美,有什么用?
  活字印刷术的那些瑕疵,对报纸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之后就是试验一个制作好的活字模盘能使用多少次,连续印刷了几百次之后果然又出了问题。
  边缘处的字模随着来回刷动,和底层的蜡油脱离变得晃动起来。
  他们不得不停下来重新融化蜡油排列字模,最后又往底盘和字模之间的缝隙里塞入薄木片彻底加固。
  但这么做的结果是某些字歪扭错行更加的严重,不过总体看起来并不影响阅读就是了。
  如此这般的试验了好几次之后,才算解决大部分问题,能够反复印刷千次以上都没有出问题。
  这边试验成功,那边字模雕刻组也有了新的成果。
  王绩要求的黄豆大小的字模还真给他们制作了出来。
  只是这种字模的制作难度非常的高,只有部分手艺较高的工匠才能雕刻出来。而且字模也比较脆弱,用不好就断了。
  但这些问题对王绩来说都不是问题,缺工匠就培养,就去雇佣,就去别的地方挖人,只要能够制作的出合适的字模就可以了。
  先期投入或许会有点大有点费事,但等到做出足够的字模,渭水学报就真的起飞了。
  这些事情岳山都不管了,他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王绩的事情了。
  之后王绩去忙活活字印刷的事情,岳山则盯着渭水学报,让他们加紧印刷李渊的个人传记。
  这个自然不能用活字印刷,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质量不行。印刷一般的报纸还没问题,印刷李渊的传记就是找死。
  只能用雕版。
  不过报社的人也没有傻到把所有字都刻在一个雕版上。他们把一张报纸分成八个部分,排好版后可以八块雕版同时制作,速度提高了八倍。
  这篇传记四万余字,恰好把一张报纸填的满满的,非常方便。
  但考虑到渭水学报的发行量有五六万份,这一篇李渊的传记估计发行量会更高,岳山是奔着二十万份去的。只有一套雕版印刷的速度会很慢。
  为此岳山把自家印书坊的工匠全都叫了过来,几十名工匠同时开工,一口气制作了二十套模板。
  然后印刷工人一刻不停的赶工,一周后二十万份渭水学报印刷完成。
  岳山并没有着急发行,而是在一次早朝的时候拿着报纸来到朝堂之上,当着所有臣子的面把报纸呈送给李世民。
  演戏演全套,他自然不会说‘咱们商量好的报纸印好了,你看能不能发行’,要真这样说岂不是全穿帮了。
  他用的说辞是:感念太上皇恩德,撰写了一篇太上皇的传记,准备在渭水学报上发行,请圣人原谅他的大不敬之处。这一份是样报特呈送给圣人翻阅。
  李世民也假装刚刚知道这件事情,装模作样的检查了一遍。
  然后以看到这份传记勾起了对太上皇的父子之情,以至于无法判断可否为由,让群臣替他审核这个传记行不行。
  没有人是傻子,谁都知道这是岳山和皇帝唱双簧,所谓的让群臣帮忙审核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但没有人敢揭穿,也没有谁敢真的拿着那份报纸看上半天,都是象征性的瞅一眼就递给下一个人。没多久这份报纸就在朝堂转了一圈重新回到李世民手上。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群臣一致夸赞岳山写的好,他们没有什么意见。
  如此,这份报纸发行天下的最后一个阻力也消失了。
  下朝后岳山直接下令,全国免费发行这一期的报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