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 详细讲解
一直习惯早睡早起的父亲,在还没到六点的时候就醒了。在姐夫起床之后,父亲就开始埋怨起来。父亲认为,我们这次的安排非常不合理。他认为,我跟姐夫是守护的主力军,不应该同时出现,而应该交叉值班。我和姐夫想想,也觉得很有道理。当然,即便是认为没有道理,但为了安慰父亲也肯定会随声附和的。
七点刚过一点,母亲就过来了。她是想早点换我和姐夫回去睡觉。姐夫由于上午还得去学校,因此看到母亲过来,就即刻离开了医院。
虽然母亲要求我回去,但我知道,马上主治医师就会过来,而且今天十有八九会有重要的事情要吩咐。如果只有母亲在,那么文盲的她,很多东西未必会弄得清楚。因此,我一直坚持在病房等候着。
八点刚过一点,主治医师就过来了。我估计的果然没错。主治医师在正常的查看之后,就非常郑重地说道;“从今天开始,为了保证病人的正常营养供应,除了输一定的营养液之外,你们家属还得定时从营养管打一定量的汤汁作为补充。”
“哦,主任,不知道打什么样的汤汁更合适一点?”对于不清楚的地方,我当然要询问了。
“刚开始先用熬得浓稠的米汤试一下,不能有米粒。如果没什么不正常的反应,那么就可以逐步增加营养。比如青菜、胡萝卜等蔬菜和米一起熬汤,当然也可用鱼类、骨头熬汤……”
“乌鱼汤可不可以?”母亲接过话茬问道。
“适应之后,当然可以!”主治医师非常肯定地回答。
“明白,主任,请问,一定量,指的是多少?”我再次询问道。
“别急,我正要提到呢!”主治医师微笑着说道,“针筒有没有?”
“没有。”我如实回答。
“没关系,我这里有一个。”主治医师一边说着一边从外大褂口袋中拿出一个全新的没有拆封的针筒,“看好了。先拆封。”他一边说一边做着示范,“然后将针头拔掉。有没有温开水?”
“有凉开水!”我有倒冷开水以备下次自己喝水时兑换之用的习惯,“我马上就兑点温开水过来。”
主治医师见过转身,马上喊道:“等一下,将这个针筒带上,记住,抽20到40毫升。上面有刻度。”
“好!”接过主治医师递过来的崭新针筒后,我非常爽快地回答道。
以最快的速度来到卫生间,用最快的速度兑好温水,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抽了20毫升多一点水,再用最快的速度返回病床。
“下面我说的话,可要听仔细了,有不清楚的可以问,但千万不能有遗漏。”主治医师满面严肃地说。
我当然是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出任何差错。其实,即便是没有他的嘱咐,为了自己的父亲,我也定然会全神贯注地听,并确保一字不落地记在心中。
“首先,必须要弄清楚得从那个管子注射。鼻子上有两根管子,这个是胃管,这个是营养管。护士每天过来抽的胃液,就是从这个管子抽出来的(听到这里,我点了点头)。这个才是营养管,也就是现在输营养液的这根管子。千万别搞错了!”
见到主治医师看过来的眼神,我只能一个劲的点头。
“在往营养管注射之前,得先将针筒握到手心。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主治医师在满手握住装着温水的针筒的同时,扭过头来问我。
“知道,试一试温度!”我几乎是脱口而出地回答道。
“嗯,聪明!”主治医师夸赞一声,然后继续说道,“来,你试试!”
我依照他的样子握了握。
“不错。记住,这样的温度刚刚好。”主治医师接过我递还的针筒,然后接着说道,“如果在输营养液,那么就要先关闭控制阀,然后将输营养液的这根管子拔出来。拔的时候,先要将鼻子上的这根营养管的头部反向折叠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管子中的营养液回流。如果没有输液,那么在拔营养管头部的塞子的时候,同样要反向折叠。”主治医师一边说一边示范,“接着,将针筒插入插孔。”
见主治医师又停顿了下来,我立刻点头表示已经明白了。
“往里注射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倾斜度,保持针头朝下。”主治医师接着说道,“这样即便是有空气,也不会推入到营养管内。往里推射的时候,千万不能太快,要尽量缓慢一点,记住,一次注射,一定不能低于两分钟。”
现在,我已经学乖了,不需要主治医师停下来,只要他眼光往我这边倾斜,就赶紧点头。
对我的反应,主治医师非常满意,他脸上的笑容也更加浓厚了一些,这次没有停顿,连贯地往下说道:“注射完毕之后,依然要反向折叠,然后将针筒拔出,再将营养管上的塞子塞紧。紧接着,就要将针筒清洗干净。千万别忘了,还得用针筒抽取少量温水,将营养管中的残渣冲洗掉。当然,只要将营养管上的塞子拔出或者塞上,都必须得反向折叠。
最初注射的时候,可以少弄点,30至40毫升即可。两三次适应后,没什么不良反应,以后每次都是一针筒,也就是60毫升。每隔一小时注射一次。如果感觉口渴了,那么也可以从营养管注射少量的白开水。在我没通知之前,请不要擅自改变注射成分、用量和频率。都听清楚了没有?”
“清楚了!”我非常果断地回答。
“还有没有什么疑问?”主治医师似乎有些不放心地问道。
“暂时没有。”这次,我的回答就留有余地了。因为现在没发现,不等于将来就一直没有问题。
“嗯,那就这样吧。如果有什么疑惑,那么你们可以随时找我或者我的助手(指了指身后的两个穿白大褂的医生)询问。”说完,主治医师就离开了病房。当然,他也如同其他医生那般,对另外两个病床上的病人照例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