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闺中记事_分卷阅读_110

  刘湘婉淡淡道:“三姐莫不是忘了上次的教训,难不成还要明知故犯?”
  此话一出,三姐心头的热乎气如同被冷水浇灭,神情木楞道:“我没那个想法,只是他冷不丁的夸赞我,让我有些受宠若惊,此事我又不能跟别人说,唯有跟你念叨两句。”
  “三姐,那只是在平常不过的打招呼,你为甚要如此在意?”
  “我……”三姐低下头,手指不住的搅着衣袖,喃喃道:“明白是明白,可心还是不受控制的跳动。”
  刘湘婉低叹:“心要不跳那就成死人了!”
  “坏丫头,这时候还揶揄我。”三姐恼羞成怒的作势要挠她。
  刘湘婉忙起身,后退一步,低声道:“三姐,谁没年少轻狂过,遂你没必要放在心上,只做你自己就好。”
  三姐拽着她的胳膊,神情焦虑道:“我……六妹,你说他日后还会不会与我说话?”
  “为何不会?若他来府中做客,见到我们姐妹,怎能不说话。”
  三姐垂下头,低声道:“万一他对我笑,可怎么办?”若一时绷不住脸上的神色,在众人面前失了分寸,到时该如何收场。
  刘湘婉心想:曹霁光此人心计深沉,这样的人最难以捉摸,从他谈笑炎炎的脸上根本猜不出他心底所谋划之事,遂遇到这样的人,最好远远避之。
  “三姐你想多了……”
  谁料三姐根本没听见去,扯着她的胳膊,喃喃道:“怎么整?每当他跟我说话,对我笑,心中总有一种心花怒放,不能自己的感觉。”
  刘湘婉出其不意拍了她一下,脆声道:“三姐,清醒下。”其实想一巴掌将她拍醒,可又想到彼此间的地位身份,唯有狠狠锤了她后背。
  “六妹,你干嘛?”
  “打醒你。”刘湘婉吐出三字。
  三姐低声道:“六妹,你不要生我气,与你说完我轻松不少。”
  “三姐,你不可以在糊涂了。”这个曹霁光本以为他仪表堂堂,谁料也不过是个伪君子,得知他声色厉苒的拒绝三姐时,还真当他是个好儿郎,这才过了半年光阴,怎又一副我跟你很熟的热络劲,竟出其不意的扰乱三姐的心神,难道不知道少女心最易动摇吗?若他当真为三姐着想,见面时恰到好处即是。
  三姐默默不语。
  待老太爷与翊哥说完话,方知家中来了客人,淡笑道:“他们三人怕是来找睿哥得吧!”
  老管家低声道:“三位少爷听说二老爷回京,这才特意过来。”
  老太爷神色稍楞:“哦,竟是来找老二。”可老大陪着老二一同去了大学士府,至今还未回来。
  翊哥淡淡道:“祖父,去年他们三人跟随二哥一同去了苏州。”
  “怪不得!”老太爷笑了笑:“既然这般,咱们出去见见他们吧!”
  四人得到消息,跟随睿哥去了老爷子的书房,只见老爷子精神抖擞的坐在上首,翊哥神色恭敬的站在他身旁,宋天明耳语道:“翊哥一回来,你地位不保啊?”
  睿哥瞪了他一眼,这人就爱挑拨是非,翊哥是二房嫡子,又十多年未归,祖父思念他在所难免,有何嫉妒可言,再说祖父那个暴脾气,但凡他犯了错,拿鞭子抽他屁股是轻,最怕用不褪色的墨汁在其额头写上‘不孝子’三字,随后一脚将他踹出门外,让他捂着额头招摇过市,任他如何哀求,也不许门内之人开门,可想而知那时的他有多丢脸!
  翊哥回府,祖父思孙心切,自然将目光紧紧锁向他,别人或许会因此暗自揣测一番,但他心里别提多高兴,这回出去喝花酒,祖父再也不会为了逮他,在大门后院或者狗洞派人看守,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喝完花酒在回府。
  四人进屋后,对其恭敬的揖礼,随后站在一旁。
  老太爷挥了挥手,大笑道:“有段时日未见,你们三人看着越发沉稳了。”
  宋天明摸了摸头,嬉笑道:“有日子没见,您老身体还是这般硬朗,说话还是这般中气十足。”
  “臭小子,你祖父身体可还好?”
  宋天明叹气道:“跟您一样,骂起人来还是不留情面。”
  “哈哈……怕是没少骂你吧!”
  宋天明垂着头:“谁让祖父最是疼爱我?”
  闻言,老太爷笑不可仰,指着他大笑道:“也只有你小子脸皮厚才敢这么说。”
  “唉!小辈也就敢在您面前自夸两句,这话若传到我祖父耳里,怕是……一个不好,直接将我揍得下不了床。”
  这回别说老太爷,屋中众人俱是呵呵大笑。
  随后老太爷将目光看向曹霁光,淡笑道:“明若,我记得你是举子头衔,我家翊哥也是,日后还望你多多照拂我家翊哥。”
  曹霁光揖礼道:“不敢当您夸赞。”
  翊哥淡淡道:“祖父,孙儿还是莫要耽搁明若兄的学业为好。”
  老太爷‘咦’了一声,这平淡无奇的对话好似蕴含一丝火药味,见此,他嘴角微微上翘,这群孩子,不管多大还是顽童脾性,这般的争强好胜。
  曹霁光淡淡道:“老太爷,实不相瞒,我与您家翊哥在学问上不相上下,照拂谈不上,互相切磋到是尚可。”
  翊哥淡淡道:“荣幸之至。”
  “哈哈……既然你们认识,我这个老家伙就不多说什么了,日后你们自处便是。”
  二人对视一眼,皆在心中冷哼。
  “青墨,听睿哥二叔说,你去山西剿灭土倭人。”
  青墨恭敬道:“剿灭谈不上,小辈到的时候,守在边疆的将领已将入侵之人赶走。”
  “这样啊,依你所见,土倭人可会与我朝大动干戈?”
  青墨淡淡道:“小辈认为,无论他们是否有异心,攻守兼备才是安国兴邦之策。”
  老太爷眼睛一亮,大赞道:“不错,只攻不守,内乱不止,只守不攻,外敌入侵,唯有攻守兼备才能势如破竹,百战百胜。”
  第112章 婆媳擂台
  “承蒙您夸奖。”
  老太爷颔首:“我且问你, 何为用兵之道?”
  “用兵之道需先定其谋, 然后乃施其事。”
  “若因你审时度势而耽误时机, 又该如何是好?”
  魏廷茂淡淡道:“没有战事是一蹴而就,总是谋定而后动。”
  “此言不差。”
  “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 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 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 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 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 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擒敌之势, 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 先定其计,然后乃行。”
  老太爷颔首道:“这乃谋,兵呢?”
  “小辈认为,行军作战若想赢,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老太爷起了兴致,不由道:“说来听听?”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唯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并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何为天时?何为地利?何为人和?”
  “天时地利,闻其名知其意,最重要的乃是人和,既是众望所归又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如何说?”
  “兵乃将也。”
  “你是想说,强将手下无弱兵?”
  “不错,所谓用兵之道,为将之要,在于计谋,先定计谋,然后再行战。用智慧,定计谋,施其事,行其战,不能凭空想象而决策战争行动,是在审察、明知天地之道,众人之心,兵革之器,敌人之谋,道路之险,敌我之情,防御之备,征伐之势,士卒之能,成败之计,生死之事等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定计谋,兴兵事,这样便能以计谋取胜。”
  翊哥淡淡道:“青墨兄,你之言虽对却忘了最重要一点。”
  “可是攻守兼备的‘攻’?”
  翊哥点了点头:“不错,擒贼先擒王,攻人先攻心,心房乃是人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地方。”
  魏廷茂神色一愣,大赞道:“没想到子渊对兵法也有所涉猎。”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若人心所向,王者自然称霸一方。”
  “子渊不愧是将门虎子,作为将军,与敌人对战之时,若能让手下的将士们不流一滴血而大战全胜,唯有攻其心。”
  曹霁光冷不丁的插嘴:“知已知彼,百战不怠,了解敌人的心思,作战手法,打仗才能得心应手,攻其心,迫使敌方的将领投降,达到兵不血刃之结果,要知道靠武力强攻取得的胜利并不可靠,即便他们投降也不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唯有攻其心才能让敌人彻底投诚,对你死心塌地的俯首陈臣。”顿了顿,眼神瞥向睿哥,低笑道:“崇山可是这个意思。”
  “明若兄举一反三的本事,明若远不及你。”
  “你……”莫不是在讽刺他,曹霁光脸色微冷,若不是碍于老太爷在场,定要好好与他辩驳。
  翊哥看了看眼曹霁光,嘴角微翘道:“论武艺,我尚不及你四人中任何一人,不过论谋略,却可堪堪为你分忧解难。”
  魏廷茂低叹道:“子渊,明若,若有一日我成为统帅一方的将领,真期望你二人之一能成为我的军师,这样我行军作战抵御外敌时,身旁有你等足智多谋的人,定可以战无不胜。”
  翊哥淡笑道:“青墨,你高看我了。”
  曹霁光讥讽道:“想不到青墨与崇山这般意气相投。”
  宋天明扇了扇鼻孔,暗暗道:好大的酸味。
  睿哥无语的看着他们四人:……
  魏廷茂不甚在意,淡笑道:“这不过是我的玩笑话,日后你们可都是金榜题名之人,做我军师委实有些大材小用。”
  翊哥淡淡道:“有何不可?若外敌入侵,朝堂不稳,为人臣子为君分忧,即便成为一把刀,一只箭,一枚盾牌又有何妨?”
  魏廷茂神色大恸,忍不住唤道:“崇山……”
  老太爷半眯的眼看着人影晃动之人,嘴角的笑容越发深刻。
  这时翊哥抬头看着高堂上悬挂着‘宁静致远’的牌匾,淡笑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谁料,老太爷身体一震,猛地睁开双眼,浑身颤抖的站起来,一步步走到翊哥面前,抓着他的手,颤声道:“你……你……如何念出这句诗。”
  翊哥神色顿了顿,眉头轻皱:“孙儿只是有感而发。”
  此时的睿哥眼见祖父身子晃动下,忙上前几步搀扶他的胳膊,关切道:“祖父,您怎么了?”
  老太爷却挥了挥手,神色怅然道:“猛地听到这句话,突然想起一位旧人。”
  原是这样啊……
  睿哥稍稍安心,劝慰道:“祖父,您年纪大了,还是坐着听我等说话吧!”
  神色震惊的老太爷脸上渐渐恢复往常的神采,睿哥、翊哥扶着他的胳膊缓缓坐到上首,看着祖父强装镇定的神色,翊哥心中起了疑问:适才祖父想起谁,竟这般让他神色大变。
  刘仲修与大哥一同回府,听到门房说府中来了三位贵客,得知是曹霁光,宋天明及魏廷茂三人,面带笑容的同大哥去了爹的书房。
  守在门外的老管家,看到两位老爷风尘仆仆的过来,忙打开房门让其进去,大老爷兄弟对着上首揖礼道:“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