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村扉记事_分卷阅读_2
李小荷将拿回来的那块绸缎放在一边,另外的蓝色小碎花儿的布头,都让她比比划划地剪成了几组小方块儿加三角形。
夏氏只当她是小孩子瞎折腾了,也不去管她。
李小荷又缠着夏氏讨来一大把棉花,主要的布料好像也只有这种靛蓝粗布了。
把蓝色的碎布头都拼缝成几个八角花,然后剪了几块粗布一起拼缝成表布。没有铺棉,李小荷只好在里布内层上学着夏氏一样,薄薄地絮上一层棉,这样子做出来的布包比较有型,不会软塌塌地不好看。之后将表布和里布叠在一起,沿着八角花的边缘压一圈线,这样子花就是凸出来的,洗过之后絮棉也不会跑。至于背面没有花,但还是要压线的,李小荷按着一个一个大小不一的小花儿形状压线,这样压完之后看起来就像是一朵朵小花儿似的。
所有的前期步骤都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将这块布缝小布包了。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将这块布缝成一布兜儿,两边缝上,上边儿留口子就行了,为了牢固点儿,李小荷用的是卷针缝。背面李小荷特意剪成半圆形,给留出来了,现在把这半圆折到前面来,小布包看起来还有模有样的呢。
剩下的碎花布李小荷拼拼凑凑做了两根细细的带子,逢到半圆的布包盖上和表布上,这样子就可以拴起来了。
李小荷拿起半成的布包左看右看,觉得还是要浅浅的抓一下底才好。
抓好底,又逢上一根两指宽的带子,哈哈,李小荷的斜挎包就完工啦!
夏氏见她这么快就做好了,就让她拿过来看看。
无论是表布上拼的八角花,还是带子那看不到线头的藏针,她都非常的惊讶。不过,一般村里的女儿家,都是从小看着家里奶奶娘亲做活儿,说是教其实都是耳濡目染,并不是手把手的从基本功练起,到一定年纪了,觉得你应该做这些了,就拿些活计给你做,毕竟是穷人家,可不敢这么浪费。就是她自己,做姑娘时娘家母亲没有多精湛的针线功夫,全是她自己看,自己琢磨,说白了,就是看天分。
现在六岁的女儿就能做这么好的布包,夏氏也只是以为她经常看自己做这些,加上又有天分,高兴罢了。
翻到布包里面,见里布上针迹都露在外面,笑着说:“你这包儿应该再做一层里衬。”
李小荷打蛇随棍上:“就是没有合适的布,娘你给我一块吧。”
李小荷一点儿也不担心被当成怪物什么的,想她小时候还总是把家里的床单啊,窗帘什么的剪了,给芭比娃娃做衣服呢。这又是在针线活儿被当成女人必备技能的时代,有点儿天赋怎么了,说不定在家里的待遇就比别人好了呢。
于是李小荷臭美的将布包背到身上,到处给人炫耀:“我自己做的布包儿!好看吧!”
第3章 蜡烛的故事
李小荷满心想着自己会得到天才的待遇,只是现实给了她沉重的一击。
首先就是,姐姐李小兰和乌梅眼馋她的布包儿,然后在夏氏的建议下,她成了她俩的指导老师,看着她俩一步一步的做。只不过这两个是正常小孩儿,先不说成品如何,就是这效率,做了一天也还没完工呢。李小兰好一点儿,缝的针迹虽然是长短不一,但好歹大致是没错的。沈乌梅就不成了,李小荷看不过去,每次都拿她的那份做示范,最后成了李小荷给她做了一个布包儿。
然后,夏氏对李小荷的针线满意了,于是一些简单的平针缝合的活儿,她都让李小荷来干,还美其名曰:锻炼手艺,再过两年就可以自己做衣服了呢。
最后,老婆子也很满意李小荷的手艺。她搜罗了大堆衣物出来,一件一件地告诉李小荷,有的是缝合一下脱线的地方,有的是打个补丁,有的是她或者两个姑姑以前的衣服,拿去改一改,又可以穿新衣服啦!
她拉着李小荷小声说:“你个憨子东西,那乌梅她姓什么?她姓沈!她跟你有什么关系啊,你给她做包?”用力戳着李小荷的脑袋,一脸恨铁不成钢:“白长了张聪明脸,尽干些蠢事儿!”
李小荷抱着一大堆衣服回东厢,准备让夏氏跟她一起做。李小荷在夏氏惊讶的目光中解释,大部分是让她改改自己穿的。
夏氏挑拣着衣服看,呵呵笑起来:“你奶奶今天可是大方,我就看她每年都翻晒这些旧衣服,没想到她舍得拿出来给你,”又看了李小荷一眼:“看来你是得了你奶奶.的青眼啦!”
李小荷根本不相信:“我得了她的青眼她怎么还派这么多活儿给我?”
“她是看得上你才用你呢,你看她要没看上谁,她宁愿把这破衣服搁烂了也不会拿出来给人补一下。”夏氏笑呵呵的,但是李小荷怎么看怎么听,都觉得她流露出一种幸灾乐祸的意味。
李小荷眨了眨眼,抱着夏氏的胳膊,一点不脸红地撒娇:“娘~你帮我一起做嘛。”
“哦?那我有什么好处?”夏氏笑呵呵地跟女儿闹。
“衣服给你一件改了穿!”李小荷一幅痛心疾首的模样。
“好吧,看在衣服的份上,我就帮帮你吧!”夏氏做出勉为其难的样子。
母女两个忙了几天,将几件衣服都改好,乌梅也没有落下。
夏氏是这么说的:“女儿家以后都是要嫁人的,娘家当然是你的靠山,但是这些一起长大的姐姐妹妹,处好了也是你的助力,多个人多条路,”顿了顿,她又说:“你婶婶,她不简单呢。”
李小荷看着李小兰一脸认真的看着夏氏,夏氏也是语重心长的样子,心说:你们哪个是简单的啊?
送旧衣服给乌梅这件事当然被老婆子发现了,她不好明着跟二儿媳妇翻脸,逮着个没人的机会,揪着李小荷问:“我怎么跟你说的?你怎么把衣服还给那乌梅?”
李小荷露出无辜的表情:“衣服有好几件呢,我也穿不完啊。”
“穿不完留着你大一点再穿也行啊!”
“可是我大了衣服就小了啊!”李小荷道:“而且就我跟姐姐有新衣服穿,乌梅没有,也不好啊。”
李小荷看她还有话想说,赶紧说了句:“奶奶我肚子痛,我要去拉屎!”一溜烟儿跑掉了。
等李小荷忙完手上的事情,已经快到冬月了。
这一天,老婆子又叫上李小荷去山上扫桊子。李小荷一脸兴奋地跟上去了。
桊子,据老婆子说是用来榨油做蜡烛的,刚听说时李小荷小小地吃了一惊,她一直认为蜡烛是用石油提炼的呢。为了长长见识,她早早地就跟老婆子说好,收桊子的时候叫上她一起去。
李家就在村子东边儿上,出了村子往村子后面走,走过被开垦成土地的坡,再往前就能看到桊子树了,现在它们的叶子基本上都黄了,桊子据说已经完全成熟了,现在看到的白色的小颗粒,就是桊子的种子。
一起来的李东林、李成林两兄弟张罗着将带来的油布铺在树下,老婆子指着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是界石,石头这边的是我们家的,那边的是你二爷爷家的。”拉着李小荷走到另一边:“这边就是你四爷爷家的。”
“就这么一个小山坡,还是几家人的啊,那我们这么点儿桊子够吗?”小说里不是说这种小山坡都不值钱吗?哪家不是有个一两个?
老婆子一脸鄙视:“就这半山坡的桊子树就够我们全村人一年的蜡烛了!以前这坡据说是全种的桊子树,后来村子里人多了,土地出的粮食不够吃,所以砍了半山的树,开垦成了土地来种粮食。”
李小荷表示不相信:“就这半山坡的桊子树,能够我们全村人一年的蜡烛?”
老婆子“哼”了一声,“你以为我们点的蜡烛是哪儿来的?”
“那我们还点油灯呢?”
“年成不好的时候,收的桊子不多,就会捡些桐子去榨成桐油,点桐油灯!”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她们身后的李家老爷子,李小荷的爷爷说,“桐油灯不如蜡烛亮。”又望了望结满桊子的桊子树,“今年的桊子结的好,不用去捡桐子了。”
将油布铺在地上之后,就该用长竹竿将树上的桊子全都打下来了。
李小荷帮着大人们铺油布,捡树枝,在山上跑了一个下午,最后她跟在挑着满满两箩筐桊子的老爹,还有叔叔屁股的后面,喜滋滋地回家了。
就在李小荷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要动手diy蜡烛时,她发现,桊子不见了!几大箩桊子竟然凭空消失了,连几个箩筐也不见了!
她咋咋呼呼地跑去找老婆子:“奶奶,奶奶,桊子不见了!”
“哦,今天你爹他们挑去作坊里换蜡烛去了。”老婆子一脸淡然。
过了一会儿,见李小荷没走,转过身来想了想说道:“你爹他们换了蜡烛就回来,作坊离集市远着呢,没什么看头,你去干什么去。”
李小荷静静地望了老婆子那张褶子脸一会儿,才回答道:“哦!”骗子!
李小荷因为这事儿生了几天闷气。
令人好笑的是,所有人都认为,她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李东林去榨油作坊没带她去。
正好张家舅公来他们家,要帮他们家把猪赶到镇上去杀了卖肉,李家老爷子和李家两兄弟都会跟着一起去,夏氏就特意跟李东林说,让他带着李小荷一起去。还跟李小荷说:“看你这两天还算听话,跟你爹一起去吧。白水镇虽然没有平安镇热闹,但是比那个榨油坊强多了!”
张家舅公就是老婆子经常提到的弟弟,比老婆子小大约十岁,他长得高高大大,说话却是温和又不失生意人的爽朗,他笑呵呵地说:“去吧,去了让你舅婆给你做肉包子吃!”
“你老子他们去是有正经事做,个丫头片子给我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天天想着往外跑,跑成个野丫头!”那边老婆子已经大声呵斥起李小荷来。
李小荷本来就没想去,她当然知道老爹他们都有正事儿了,又没人陪她,她一个才六岁的小孩儿,哪里敢去看什么热闹!但是老婆子的呵斥她就是听不惯,当然她也不敢跟她顶回去,只偷偷撇撇嘴而已。
“她舅婆就是喜欢小孩儿呢,家里没有能跟着她跑的,小荷她们去了她只有高兴的!”张家舅公可不想大家尴尬,笑呵呵说了两句也不再提。
张家舅公要在李家歇一晚,第二天才会和李家人一起赶猪上路。趁着吃了饭还有时间,老爷子陪着他去村里面转悠去了。
晚饭时他们才回家,兴奋地谈论哪家猪养的好,膘厚猪肥。
李小荷这才知道这时候卖猪肉的屠户都是要自己找猪的,也就是说,除了卖猪肉,大多数的时候,他们还需要在各个村子里面看看哪家有没有猪卖,或者是哪家养着猪,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卖,大家先说定一下什么的。所以人缘广是必须的,人品好也是必须的,不然要么找不到猪卖,要么别人不肯把猪卖给你。
张家舅公有一个猪肉摊,听起来生意很不错的样子。李家每年养的猪都是托舅公的猪肉摊卖掉的,当然,舅公真的只是帮忙卖而已,再怎么他也不会去赚自己家大姐这两个钱。而现在刚好来了李家凹,当然要看看还有没有哪家有猪愿意卖,他顺便一起赶回去就行了。李家凹的村人都是一个祖宗,论起来都有些叔叔伯伯什么的亲戚关系,大家对李家舅公也是知道的,一些要卖猪的人家也就直接将猪卖给他了。
李家有两头猪要卖,老婆子的意思是留半头自家过年,其余都卖掉,只是现在离过年还早着,舅公承诺,等快过年了给他们家送半头猪的肉过来,至于钱,这是他亲大姐家,都好说。
卖猪得的钱基本上就是这家里唯一的银钱来源了,一些针头线脑什么需要花钱的,就全指望着它了。现在能得卖两头猪的钱,老婆子笑眯了眼,又是叮咛又是嘱咐地将一行四人送出了门。
张家舅公与老婆子,一个是幺弟,一个是长姐,说是老婆子带大的张家舅公也不为过,张家舅公对这长姐一向关照,说是买半头猪肉,其实舅公不知要给老婆子占多少便宜呢,呵呵呵,老婆子一连几天的心情都晴朗无云。
第4章 只有南瓜籽
第三天下午,老爷子和李家两兄弟回家了,带回来一些没卖完的猪下水、猪骨头。猪肉应是卖的不错,因为老婆子嘴角咧的更大了,中气十足地让孙氏好好收拾收拾猪下水,整一桌好菜出来,让大家打打牙祭,好像她给大家弄的是什么山珍海味一样。好在孙氏手艺好,即使只是些猪下水,调料也不丰富,但味道确实相当不错的,让李小荷好好地打了回牙祭。
种冬麦在这里被称为小春,小春忙完,这一年地里就基本上没什么大事了。
李家凹也慢慢变冷,李小荷穿上了棉袄。
年关慢慢近了。
这一天张家舅公把说好的半头猪肉拿来了。
老婆子非常满意,二指宽的肥肉看着就让人心喜。她兴致勃勃地抹盐腌制,准备熏制腊肉。
李小荷在一边看着心里直泛腻,这么肥的肉,真的能下嘴吗?这古人,要么没肉吃,要么就吃这种大肥肉,还真是淳朴实在啊!
做完腊肉,老婆子还要做醪糟,做醪糟的糯米是嫁到平安镇外的李家大女儿,李慧林托人带过来的。李家凹这边没人种糯米,卖当然有卖的,但是李家可不愿意花钱买,每年都是李家大女儿送过来。
今年老婆子见糯米比较多,所以就决定多做一些醪糟,到时候女儿们过年回娘家还可以给她们带一些回去。
说起来,孙氏厨艺虽好,但这酿醪糟的手艺确比不上老婆子,毕竟老婆子可是有多年的经验的。对于这一点老婆子也是很自豪的,并且颇看不上两个儿媳妇的手脚,蒸煮糯米、入窝酿造全程自己亲自动手,不用谁帮忙。
眼看着快要过年,老婆子在家里扣扣索索,找出来半盆晒好的南瓜子,交给小儿媳妇,炒一炒,给家里小孩子当过年的零嘴儿了。
穷苦人家,平时有的吃,有的穿,过年有肉吃,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所以在老婆子看来,她家小孩还有炒南瓜子当零嘴儿,那就该欢天喜地了。
相较于老婆子的理所当然,夏氏就比较愧疚,儿子自然是她这当娘的心头宝,两个女儿却也是她身上掉下的肉,况且两个女儿都听话懂事。但是,过年了,她这个当娘的却是连一件新衣服也给不了孩子们。
夏氏一腔慈母心肠无处释放,强忍着心里的酸涩,还得笑脸应付丈夫儿女。然而她一个妇人,有什么法子呢,丈夫是个老实汉子,做不成什么生意。自己虽说还有一手剪裁手艺,只是村子里哪个女人家不会这些呢?就是自家做得不好的,也是将就着穿了,谁还会花这冤枉钱去让别人做不成?
夏氏在床上辗转反侧地睡不着,将李东林也吵醒了。夏氏干脆将自己的想法都告诉丈夫,两人一起想办法。
“眼看着过了年大丫头都九岁了,有些事□□情咱们也该考虑考虑了。”夏氏慢慢道出心中忧虑。
谁知道李东林的重点不在这儿:“大丫头才九岁你就想这个,起码得等她十五、六了才好说人家吧,十七、八岁正好成亲!”
夏氏知道丈夫没理解自己的意思,只是也不说破,她顺着丈夫的话:“那大丫头的嫁妆呢?总不能把男方家的聘礼原样儿抬回去吧。”
李东林想想好像是这么回事儿,想妻子当初嫁过来的时候还陪嫁了一套家具呢,只是他现在也没什么想法,就问妻子:“那你看怎么办呢?”
这正是夏氏要的,她说:“我想着不管两个丫头以后怎样,嫁妆总是需要银钱的,只是我们这天天呆在村子里,在土里刨食,一年到头也就是顾着个肚子而已,手里半点儿进项也无,这样子也不是个办法啊。”
“爹娘都在,我们也不能出去做生意,家里地就那么点儿,糊口将将够,要想多种点出来卖粮食是不能的。”李东林想了想,说:“不如农闲的时候我就到镇上去找点儿短工来做,反正家里地就只有那么些,只是要辛苦你了。”
夏氏不怕苦,反而是日子有奔头,她高兴得很:“你放心,家里我会照顾好的。”
李小荷发现娘亲的心情终于转好了,脸上的笑容少了之前的忧郁,还告诉李小荷三个:“明年过年娘亲一定给你们一人做一件新衣服!”
李小荷肉麻兮兮地表示:“娘,不管有没有新衣服,我都爱你!”把夏氏哄得将她搂在怀里一阵小棉袄、小心肝儿地叫唤。
不过,之后李小兰朝着李小荷嘟嘴,小声说:“去年娘也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