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帝王_分卷阅读_539

  “臣领命。”任圜下拜领诏。
  “朝廷有任公统筹全局,自然没有问题。但去地方州县清查诸事,纠察官吏不法行为,肃清沿途贼寇的事情,却得另外派人去做,这正缺个副手,任公可有心仪人选?”李从璟笑着问。
  任圜“有纵横济物之才”,由他领头整肃漕运自然没有问题。
  任圜听到李从璟这话,就知道李从璟有推荐的人,便笑道:“尚无人选,若是太子能有所推荐,那是最好不过了。”
  李从璟也不藏着掖着,“既然如此,我就向任公推荐一个:刑部比部郎中苏禹珪。”
  长兴二年十月十日,朝廷以任圜为天下盐铁转运使,统领全局,整肃天下漕运诸事。
  刑部比部郎中苏禹珪,调任御史台正五品御史中丞,充为天下盐铁转运副使,行山东。
  第849章 天下漕运正当通,中央集权何时强(二)
  演武院的校场上,一百名学生分为两都,呈两个方阵,身披甲胄,手持兵刃,正在演练战阵冲撞、搏杀。
  甲胄不是铁甲,而是演武院特有的木甲,结构软硬相合,防护周身,设计灵感出自李从璟的手笔,兵刃也非铁质,而是木棍长刀。饶是如此,到底演武院的学生半数来自军中,雄武得很,所以场面仍旧令人震撼。
  李从璟在场边看了片刻,对身旁的杜千书道:“演武院已经有水师分院,如今要增设一个海事分院,教授学生船舰、航海、海战、登陆战方面的学识,为我大唐舰队远征四海做准备。先生我从扬州带来了些,另外也传令钱谬从明州征调,除却船厂的老者,就是常年下海的商贾和船工,他们在海船构造、使用,和出海航行方面,都是有见识的,你召集人手,尽快编辑教材。”
  为大唐组建远航舰队的事,李从璟已经跟杜千书说过,是以杜千书并不讶异,只是道:“民间的人,只识文事,具体涉及到出海征战,怕是没甚么可教这些学生的。”
  海战这个词,便是对杜千书来说,也太过陌生。
  李从璟对此早有想过,“在远距离炮火还没出现的时候,海战并不复杂,跟水师作战相差不多,征战海外国度,无论是岛屿还是陆地,重要的都是登陆作战这个环节。除却向水师取经外,就要靠海事分院和舰队自己去探索。”
  想到这,他露出意味深长的目光,“东南流求岛,就是最佳练兵场。”
  杜千书怔了怔,“殿下准备何时令舰队出海?”
  李从璟对此有粗略打算,但具体还得看诸事的进度,“两年内若能定金陵,则吴越、闽地差几可平,三五内年,我大唐的舰队要在流求登陆。”
  说到这,他看向杜千书,“我已传下教令,让马怀远从江陵水师中抽调精干锐士三百人,年内就会抵达洛阳,其它学生主要从精通水性的江淮军中选拔,最迟明年春,海事分院第一批学生就得授课。两年内,第一批学生要学成毕业,去扬州组建第一支舰队,而后在东南沿海寻找合适港湾,建立海军基地。在这期间,第一战,便是流求!”
  流求,便是台湾岛。
  与杜千书说完海事分院的事,李从璟来到军备研制处。
  今天他要验看回回炮、土地雷与手榴弹的实物。
  回回炮的结构其实还是投石车,历史上,宋元襄樊之战,此物曾大展其威,有“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的记载,当时据守襄樊五六年的宋将吕文焕,由是而惧,降。
  说来令人伤感,元能灭宋,此炮立功很大,“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始用火。”制造回回炮的,竟然是回回人,使用此炮定江山的,也不是中原汉族。
  “按照殿下的意思,我等‘以火药为芯,以碎石包裹,密封严实’,制成重达两三百斤的圆形‘炮弹’,再用改良过的投石车抛射,临阵点燃引线,使‘炮弹’落地而炸,足以毁楼破墙。”徐半仙和刘老将李从璟领到一架回回炮前,如数家珍为李从璟介绍。
  李从璟既然改良了火药,自然不会暴殄天物,炮弹的杀伤力在于一个“炸”字。包裹炸药的碎石、碎铁、碎铜被炸开后,在极短的时间里极速飞行,可是比箭矢有威力多了。
  加之回回炮能发射的“炮弹”可达两三百斤,威力如何,可以想象。
  土地雷、手榴弹,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都是需要点燃引线的。
  无论如何,这对炸药的品质有极大要求。炸药威力不够,也就没有“炸”的效果。
  李从璟随徐半仙和刘老,到空旷偏僻地带实验了的土地累、手榴弹的威力,对见惯后世影视中大场面的李从璟而言,这两个物什的威力并不能给他多少震撼,但只是看其他人如见天神的呆滞目光,就知道这两样东西送到战场上,会具有何等的效果。
  最后是回回炮,实验的地方则到了城外荒野。徐半仙和刘老事先叫人在荒野上修建了几座土楼和小型城墙,临阵调试回回炮的射程费了不少功夫,最终回回炮发威时,天降惊雷,土楼轰然崩塌,烟尘四起,小城墙遇之则裂。
  李从璟颇感满意,将徐半仙和刘老好生夸赞了一番,令两个“科学狂人”乐得合不拢嘴。
  回城的路上,李从璟对杜千书道:“既然炮弹已能制造,日后便不用以碎石包裹了,换上铜块碎铁,火药的威力眼下还是不太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道理杜千书自然明白,但他还是惊讶,“如此一来,对铜铁的需求极大,朝廷何处去求这许多铜铁?”
  李从璟则早有打算,“先前卫子明在相州、洺州、邢州、石州和五台山一带,已经探明了许多铁矿矿藏,这些地方的铁矿已经在进行开采前的准备工作,预计年后就能有矿石出来,有了这几座大矿的支持,不愁铜铁之物不够用。”
  “太子高见!”杜千书见李从璟早就未雨绸缪好了,不得不佩服。
  杜千书没了意见,李从璟却在马背上沉吟下来,“然则火炮等物虽然研制了出来,要投入生产到源源不断供应前线,却还需要些时候,各地作院里先前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却是不具备制造的能力,看来得先派人兴建工厂。”
  而今的回回炮已经不是历史上的回回炮,又因为他出自演武院之手,跟回回人没了甚么关系,自然也就不必再叫回回炮。李从璟没有多想,就把它叫做火炮,或者取个“神威无敌天下无双太子殿下炮”的名字?
  李从璟决定把制造火炮和榴弹的任务交给章子云,让他在洛阳近郊寻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兴建作院,隐秘制造,同时调遣甲士和军情处,严密防卫,以防消息泄露。
  回到东宫里,李从璟先跟前来拜见听候训示的苏禹珪见了一面,前者毕竟在运河上走了一个多月,对地方漕运之事有过实际了解,如今苏禹珪东行在即,他自然有许多可以指教的地方。
  “本宫北归时,在运河沿途留下了不少官吏,在各地检视运河情况,如今漕运之事既然已经交给你们,等你去山东、江淮的时候,这些官吏便暂时归你节制,等到手头的差事办好、交接完,让他们自行回洛阳。”临了,李从璟如是对苏禹珪说道。
  整顿漕运,需要肃清地方,苏禹珪有在刑部为官数载的经历,本身也是视大唐律法为神明的人物,让他去山东具体梳理漕运诸事,李从璟相信他可以让漕运变得“干干净净”。
  苏禹珪走后,李从璟又见了章子云,两人将兴建作院的事合计了一番,而后李从璟就颁下太子教令,任命章子云为洛北作院监造使,总领兴建洛北作院诸事。
  ——至于这个洛北作院与寻常作院有无不同,有何不同,就不是旁人能够知晓的了。
  疏通漕运和制造火炮的事,都需要时间去完成,在这期间李从璟除却日常事务外,不可能不折腾。
  这回他折腾出来的东西,就叫做“行省”。
  李嗣源看着李从璟,“何为行省?”
  李从璟道:“所谓行省,与汉时的州,前时的道,有类似之处。”
  他道:“这些年来,王师得江陵、平两川,而今又攻占江淮,朝廷所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大,需要管辖的州县越来越多,若使朝廷直辖诸州事务,则未免力有不逮,显得混乱。州多不好管辖,则该在州之上,增设行省,以统州。”
  李从璟这样一说,李嗣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汉承秦制,唐继隋规,自隋朝开皇初年废郡存州,地方上一直施行的是州县两级制,天下始有三百余州、近千县。隋祚短暂,州县两级制的问题暴露的还不明显,至唐朝初,弊端日显,贞观十五年,遂分天下为十道,遣使巡按天下州县。
  开元二十一年,玄宗许张九龄之奏,设置十五道采访使。其后,采访使渐有发展成地方刺史之上行政长官的苗头。采访使之后,观察使、防御使相继出现,所统属的事务,无不廊括数州,直至节度使大行于天下,遂有藩镇四五十。
  “行省,藩镇之别称乎?”李嗣源颇有顾虑的问道。
  如今好不容易削平了藩镇,地方节度使除却边关和出战寿春的四镇外,基本已经名存实亡,这个时候李嗣源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藩镇名存实亡,也正该是确立行省制度的时候。
  行省当然不是藩镇的别称,李从璟回答道:“行省只理民政,不涉及军政。”
  宰相李琪寻思着道:“景云二年,朝廷有于天下间设立二十四都督府的决议,‘天下诸州分隶都督,专生杀之权柄,典刑罚之科’,但最终却没有施行,究其原因,乃是权重难制。朝廷治理天下,需要强干弱枝,倘使令都督府分天下,则权柄太重,有尾大不掉之嫌,恐是倒持太阿。”
  李从璟正色道:“行省非是都督府。区别很明显:都督府有地方一切大权,而行省只有民政之权。地方权柄无非有三:政事、军务、财政,行省理政事,另设军务、财政大臣,其三者相互平衡,又相互制约,则不至于尾大不掉,能拥一地之利而抗衡朝廷。非止如此,民政大臣、军务大臣、财赋大臣既然互不统属,则地方权柄在实际上复归朝廷。”
  闻言,众人都陷入沉思。
  李琪最先反应过来,露出喜色,“若是如此,当真是再好不过。”
  李从璟笑道:“除此之外,可在行省设立刑部分支,掌管刑法诸事,同时设立御史台分支,监察地方。”
  李从璟的这个提法,并不单单是借鉴往后哪一个朝代的制度,还杂糅了后世的经验,而且也不单单是后世制度的照搬,既有所精选改良,也适合了当下情况。
  “总而言之,往后朝廷分天下数百州为数十行省,可以避免直接统辖数百州的繁杂不便,也有利于地方各项事务的开展,而令行省诸权分立,则是保证了地方权柄收归朝廷,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李从璟最后如是道。
  此事宰相们讨论了几日后,都觉得可行,接着便是分天下为多少行省,各省辖境如何划分的问题。
  对此,李从璟依照个人经验,大致给出了范围,让大臣们根据实际情况议定。
  直到年关将至,各个行省的大致辖境才确定,而后朝廷派遣官员实地探查、最终决定行省的数量和地域,则是年后的事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而与地方行省分权制度配套的,则是朝廷权力部门的调整,同时也是君权的调整。
  第850章 天下漕运正当通,中央集权何时强(三)
  加强中央集权,是一个自下而上聚集权力的过程,区别只在于天下权力最终汇聚到谁的手里,是汇聚到了一个人手里还是多个人手里。
  历史从某个角度上说,本身就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斗争史,也是君王与臣子的权力斗争史。中央的权力争夺,又突出表现在君王与丞相(宰相)的权力斗争上。
  李从璟推行行省制度,收拢州县权柄,最终还是要将权力集中到帝王手里。
  既然州县政事、军务、财政,甚至司法权与监察权都分立了,中枢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来接收从州县收上来的权力。
  原本,政府首脑是丞相(宰相),天下诸事诸权汇聚于宰相之手。
  如今,地方诸事诸权分立,李嗣源、李从璟再另设官员分别统之,则是分宰相之权,好亲领天下权柄。
  本朝之所以有任圜、李琪、安重诲等数名宰相,而不是一人,便是同样道理。一宰相掌权,则权重,数宰相分权,则权轻,宰相权轻,君王主动性就大。
  李从璟不满足这种“权术”,希望从制度上做出改变,于是朝廷便有政事、军务、财政三位大臣。
  换言之,宰相也如往后的州县刺史、县令一样,只有政事权。
  “何人来做军务大臣,何人来做财政大臣?”李嗣源跟李从璟商量。
  李从璟道:“军务诸事由枢密使统领,只理日常事务,无调动兵马之权;财政另设三司使统领,同样只理日常事务,无调拨财物之权;刑部、御史台既然于州县设立分支,御史大夫不必多言,户部尚书当加同平章事之衔。”
  李嗣源很快就领会其中精义,“如是说来,朝廷岂非又多了四位宰相?”
  李从璟点头,“虽然名义上不是这样,实际上却是如此。”说到这,他顿了顿,补充道:“往后,执政宰相只设一名即可,不过宰相职责到底繁重,可设副相。”
  执政,执掌政府、政事也。执政,即是宰相,即是政府首脑。政府,政事之府,与政事堂意同,是为宰相办公的地方——与后世不同。就时下而言,政府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朝廷。
  李嗣源抚须颔首,“此言不错,合该如此。”
  李从璟想了想,还有一件事差些忘了,“御史大夫总领监察百官之责,已是权重,当不复再有执法之职。司法之事,悉归刑部即可。”
  李嗣源沉吟片刻,“刑部位重,大理寺如何区处?”
  李从璟认真道:“刑部执掌律法,正天下风气、秩序,其位不可不重。刑部理律法、刑法、刑狱诸事,大理寺理诉讼,二者执掌仍是不同。”
  以后世的说法,大体上,刑部就是司法部并及公安部,大理寺就是最高法院。
  之所以是“大体上”,不仅因为大理寺有查案的职责,这时下的朝廷机构,基本就没有跟后世部门,完全切合到天衣无缝的。时代不同,很多东西都不能一概而论。
  加强中央集权的诸事算是差不多都定了,接下来除却划分行省、在行省设立相应机构外,还有一件事需要先确立下来。
  “枢密使、三司使,将由何人充任?”李嗣源与李从璟商量这件事情。
  “枢密使本身就是安重诲,如今枢密使又没了政事权,就更没理由将安重诲换下去,还是由他担任即可,三司使可以让任圜充任。”李从璟提出自己的见解。
  李嗣源寻思一下,“就这样处置。”
  ……
  宫城南面是皇城,军情处衙门坐落于皇城东面,与东宫的位置正好相对。
  军情处作为某种程度上李从璟的私有财产,衙门以前并不在皇城,前不久议定了要搬进来,这几日正是大搬迁的时候。
  ——这意味着军情处正在逐步国家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