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帝王_分卷阅读_352

  “拿酒来!”李从珂晃晃手中空荡荡的酒壶,将其一把丢在帐中。
  亲卫抱进几壶酒,放到案桌上的时候,迟疑半晌,终究是没忍住,低声道:“军帅,少吃几口罢!”
  李从珂没理会他,拿起酒壶仰头就灌,清凉的酒水倾泻而下,潺潺如溪流,暴烈如利剑,利剑入喉,刺激得李从珂不停咳嗽。
  亲卫于心不忍,劝道:“军帅,虽说此战保义军损失巨大,然则剑州方下,大帅便下令,恢复了军帅与石帅的官职,也算是承认了保义军的功劳,同袍们并没有白死。”
  李从珂恍若未闻,仍旧是埋头大吃大喝。
  亲卫乃是李从珂心腹,知晓他在想什么,遂改口抱怨道:“此番剑州大捷,禁军各部都有功勋,尤其是百战军,功劳最大。纵观全军,七万将士,只有我保义军与护国军折损严重。大帅明明持有大量强弩,事先却不曾拿出来,若是我保义军有此利器,攻打东川军时,折损岂能那般严重!难不成,唯有禁军是爹生娘养,我等保义军便活该被牺牲么!”
  李从珂终于抬起头,双眼通红,出声却是厉喝,“闭嘴!此等大事,也是你该议论的?!”
  亲卫怔了怔,但见李从珂这番模样,便知话说到了对方心坎上,壮起胆子继续道:“大帅如此不公,将士们心中也不服气!凭什么功劳由禁军来领,死伤就该由我保义军承担?”
  李从珂不再呵斥亲卫,低头默然,连酒都忘了饮,良久,苦笑道:“那又如何?他人不知晓,我还能不知,朝廷早有削藩之心?天下强镇强军,天雄、银枪效节,曾今哪一个不是威震四方、战功赫赫?然则如何?朝廷动了杀心,还不是免不得身死道陨?眼下,天下藩镇,唯独河中、保义、河东、卢龙四镇最大,卢龙姑且不说,有边防重任,河东也不去说,被朝廷牢牢控制在手里,此番伐蜀,你以为朝廷只想对付他孟知祥、李绍斌?”
  “凭什么!”亲卫恨得咬牙,双拳紧握,“将士们浴血沙场、马革裹尸,却只能落得如此下场?朝廷如此行事,道义何在,天理何在!”
  “道义?天理?”李从珂无声哂笑,“平头百姓才会去过问道义、天理,朝廷却不会管这些。朝廷在乎的,是掌控权力,是如何掌控更大更多的权力!”
  “朝廷如此作为,便不怕失去民心,引得天下大乱吗?”亲卫口不择言。
  “失去民心、天下大乱?”李从珂摇摇头,看着自己的这位心腹,认真道:“你以为,如今还是同光年间?天下变了,早已不是昔日模样!民心,民心何在?天成新政,就是民心,天下百姓、士子,哪个没从中获利?既然得利,谁不交口称赞?便连禁军将士,也因此荣耀万分,又岂会不拥护朝廷?如今,朝廷有五万禁军在手,还惧怕有人造反?天下间,藩镇数十,谁还敢造反,谁还有实力造反?!”
  一番话让亲卫愣在原地,怔怔不知该作何言。
  李从珂又继续饮酒,喝下一腔苦涩,半晌之后,他近乎喃喃自语道:“且看吧,此番平定两川之后,朝廷便会花大力气削藩,真正的削藩。数年之后,节度使将不再是昔日节度使,哪怕有其名也不再有其实,往年节度使把持数州军政大权,雄踞一方堪比诸侯,能左右帝国局势的局面,永远都不会再有了,绝不会再有了。这天下,又会成为朝廷的一言堂,回到大唐最初时候的模样,由皇帝陛下掌控一切。届时,天下将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藩镇!”
  扔掉一壶酒,李从珂站起身来,仰头望着帐顶。帐顶如锅盖,将天下英雄罩在锅里,任由掌厨者生杀予夺。李从珂无力苦笑,喟然叹道:“这天下啊,往后谁还会记得,曾今,在这片山河间,有无数英雄豪杰,各据一方,争霸天下,那是真正的群雄逐鹿啊!那些时日,天下人不知有帝国,不知有陛下,只知有藩镇,只知有节度使!”
  亲卫被李从珂这番话震得目瞪口呆,半晌,反应过来,连忙道:“军帅,你喝醉了!”
  “醉了,的确醉了!”李从珂哈哈大笑,回身从案桌上拧起一壶剑南烧春,满饮一口,想出帐去举杯邀明月,醉卧沙丘上,想想却又作罢,他是知晓军情处之能的,为免这等肆意姿态被李从璟知晓,引起对方不必要的猜忌,只能站在帐内,举起酒壶对着严严实实的帐顶,再度纵声大笑,状若疯癫,“天下啊天下,你曾让多少英雄豪杰匍匐在你的脚下?天下的天下,你又为何总是臣服于英雄豪杰的意气风发?剑南快纵马,横刀冷锻甲;帐里问将军,成败向谁夸?”
  “且醉,且醉去!”李从珂终于站立不住,醉倒在案桌旁,他伸出有力的臂膀,重重一拍案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亲卫望着姿态不羁的李从珂,重重叹息一声,为自家军帅盖上毯被,出了军帐。
  岁月终将成为过去,明朝就是今夕,谁在红尘里辗转扑腾,谁又在历史的车轮上肆意高歌?天若有意,可会嘲笑我等痴迷?今朝的酒浇不灭明日的愁,人人都在大势中身不由己,真正的恐惧,不是不能左右大势的走向,而是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且住,且让纵酒再高歌。
  ……
  大军在剑州城有一日休整时间,李从璟带着一众幕僚走上剑州城头,站在防守者的角度上,观望剑州的兵家地势。
  “先前郭公伐蜀时,大军所到之处,各地传檄而定,蜀兵望风而降,甘愿为王师驱使,故而郭公一路入成都,垂手而得兵马逾万,粮草补给更是完全做到了因粮于敌。”城头上,李从璟悠悠说道,“不到三月而平蜀,不是没有原因。”
  “此番王师再度攻伐两川,却是不能指望各地守军争相投靠了。”有一说一,莫离丝毫不给自家人留颜面,“王晖撤离后山时,将辎重粮草付之一炬,可见其抵抗之心的坚决,剑州如此,两川各地情景亦不难想象,因粮于敌,怕是也不能做到。”
  因粮于敌,除却从城池府库中得粮外,还有一种途径,那就是从城外各处哨粮——抢夺百姓的粮食。只不过这种方式,王师明显是不能为之的,也无必要。
  “往先郭公伐蜀,两月而定,将士免去血战之苦,而得莫大功劳,是以三军将士莫不对郭公感恩戴德。而后朝廷猜忌郭公,令宦官将其杀之,此举令诸军将士极为寒心,更为郭公不平。此番两川抵挡之心如此强烈,根由便在于孟知祥、李绍斌充分利用了将士们此种情绪。”
  李从璟扶墙远望,好似在山川中看到了当日郭崇韬纵马驰骋的风姿,他叹了口气,“朝廷已为郭公正名,并对其追封官爵,只是现在看来,先前的种种举动,分量仍是轻了些。要消减一些两川将士的抵抗之心,还得再加大对郭公的追封。”
  说罢,回身对王朴道:“你即刻为本帅草拟上疏,本帅要谏言此事。”说完,又补充道:“另外,再拟一份檄文,颂扬郭公功德,表明朝廷对郭公的正名之心,以此平息一些两川将士的抵抗情绪……此外,要言明朝廷对两川将士的体恤,在檄文中分化孟知祥、李绍斌等少数两川实权人物与中下层将士。”
  王朴躬身应诺。
  李从璟又转顾冯道,对他道:“孟知祥、李绍斌这些年为整军备战,对百姓搜刮很大,两川百姓之所以愿意供其驱使,乃是在郭公一事上与其同仇敌忾。孟知祥、李绍斌这些年没少借此丑化朝廷,故而各地百姓并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之心,本帅不想往后每攻打一座城池,面对的都是两川军民齐心一同据守,孟知祥、李绍斌的丑恶面目与私心,必须加以揭露。”
  “冯公当与齐己细作谋划,利用佛教在两川的影响力,迅速散布这种舆论——言论,当然,既然是借佛教之手,就可以用佛教的方式,譬如将孟知祥、李绍斌说成是末佉梨、帝舍比丘、提婆达多这些地狱罪人……”
  冯道神色略显怪异,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躬身领命。他心中想道:将这些话递给齐己后,他会不会金刚怒目?
  李从璟从来都不是神,无法事事都早先料到,这些举动、措施现在才想起,也是受剑州之战战况的启发。
  与众人正说这些事,李从珂、石敬瑭联袂来求见。
  昨日攻下剑州全城后,李从璟体恤护国、保义两军的牺牲,当然也是顾及军心,让李从珂、石敬瑭官复原职,两人先前已经前来谢过恩,此时再度同来,李从璟却不知为何。
  ——虽说强弩是在护国、保义两军战败的当日午后,才尽数运抵大营,但这种事本身就有操作余地,也难免受人质疑。
  “两位将军求见,所为何事?”在李从珂、石敬瑭双双行过礼后,李从璟负手淡淡问道。
  两人的意思差不多,请为下一战先锋。
  此言一出,李从璟、莫离等人都有些意外。
  莫离是第一军师,军中行动主要出自他的谋划,闻言他打开折扇,不冷不热道:“护国、保义两军先前本为先锋,却没能完成任务,为大军夺下剑州城,此番再请为先锋,两位将军不觉得有些不妥?”
  他这话说得硬气,实际上内心却是另有一番盘算。
  先前,就谁来留守剑州城的问题,莫离与李从璟讨论良久,还没有定论。没有定论,是因为有难处。难处在于,按理说,留守剑州城,非保义、护国两军莫属。但实际上,莫离与李从璟都不愿意将后背与粮道,留给李从珂与石敬瑭。原因自然是不放心。
  如此,问题便出现了,用何种理由,让保义、护国两军继续随军征战?
  结论是,没有理由。
  虽说李从璟但可一声令下,让两军随同征战,但如此为之,难免会引起议论,更有甚者,引发保义、护国两军的怨念——毕竟争对两军的用意太明显了。
  这就会给接下来的征战,埋下不稳定因素,对凡事力求完美的李从璟来说,这无疑是不能容忍的。
  但眼下石敬瑭、李从珂主动要求随同征战,立即就帮李从璟解决了这个难题。
  只是李从璟实在不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从珂、石敬瑭会主动要求继续征战,来帮他解决这个难题?
  莫离说罢,李从珂立即接话道:“正因之前保义、护国两军有负重托,众将士深感屈辱,故而有知耻而后勇之心,加之目睹禁军将士征战之勇武,两军将士深受激励,发誓要一雪前耻,还请大帅顾念众将士的奋勇报国之心,答应末将与石将军的请求!”
  李从璟沉吟,“李将军此言差矣。保义、护国两军前日鏖战军前,为大军开道,已然立下莫大功劳,往前之耻辱,已尽数雪清了。不瞒两位将军,本帅已上书朝廷,表彰两军功劳……再者,保义、护国两军此番伤亡不小,正该休整,若是继续征战,本帅于心不忍……”
  “大帅体恤之心,我等感激莫名!然则此事末将与石将军已然商量过,保义、护国两军虽有伤亡,但能继续征战者仍旧大有人在,我等意欲各领军马两千,尽为善战者,为大军先锋。”李从珂显得情真意切,“还请大帅成全,我等必定鞠躬尽瘁,不负厚望,不给三军丢脸!”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从璟显得有些为难,“这……”眼神有意无意看向石敬瑭。
  石敬瑭埋着脑袋,深深一拜,“护国军愿为大军前驱,末将愿为大帅效犬马之劳,纵然埋骨他乡,也不敢再负君恩,不敢再负大帅信任!”
  李从璟连连叹息,扶起两人,切切道:“两位将军言重了!唉,既是如此,不能寒了两位将军与众将士报国之心!”
  “多谢大帅!”李从珂、石敬瑭又欲下拜。
  李从璟拦住两人,勉励一番,最后道:“两位将军且先去歇息,稍后便有军令送到。”
  两人拜谢之后,一同转身离开。
  李从璟忽然叫住李从珂,让他留下。
  石敬瑭肩膀震了震,随即佯装无事,落寞的背影消失在城头。
  李从璟将李从珂拉到一边,低声道:“三哥,且不说保义军伤亡不小,便是你自个儿也有伤在身,缘何如此?叫从璟好生不忍!”他这称呼变了,显得很是情深意切。
  李从珂深受感动,当下抓住机会,道:“为国征战不惜身,这不是从璟你的原话么?”笑了两声,见李从璟一脸你别蒙我的神情,搓了搓手,脸色讪讪,随即拉住李从璟,神秘兮兮道:“从璟,你得答应三哥一件事!”
  “三哥但说无妨。”李从璟一副早知如此的模样。
  李从珂认真道:“待此战罢了,回到朝中,你要保举三哥做个禁军都指挥使,咋样?”
  “就这?”李从璟显得很吃惊,满脸不解,“节度使岂非比一介都指挥使尊贵多了?三哥这岂不是舍大就小?”
  李从珂哼哼一声,“从璟,你这话就不实在了,你可别忘了,三哥可是帮你换过尿布的人,你这样的话也就能骗骗外人,如何能骗得过我?”一席话说得李从璟额头直冒黑线。随即,李从珂略显急切,“你要是还认我这个三哥,就直说,帮忙不帮忙?”
  “以三哥之才能、资历,只要不觉得都指挥使官位太小,想要入禁军任职,有什么难?”李从璟笑道。
  “好,有你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句话,这事就如此定了!”李从珂得了保证,大为振奋。离开的时候,步履生风。
  莫离走上来,望着李从珂离去的背影,轻摇折扇的动作倍显潇洒,笑了笑,“三哥倒是个聪明人。”他自小与李从璟厮混,对李从珂有如此称呼并不奇怪。
  “这世上大事犯糊涂的人不少,小节上不精明的可没几个。”李从璟淡淡道,沉默了片刻,饶有深意问莫离:“两人今日这般作为,莫神机有何评判?”
  “三哥的举动,顺从大势而已,没甚好怀疑的。”折扇上的一方山河乍隐乍现,莫离平淡道:“至于另一位……虎王长啸,百兽蛰伏,不过是韬光养晦,静待时机而已。”
  第573章 剑南快纵马,横刀冷锻甲(二)
  李从珂、石敬瑭请为大军先锋,李从璟虽说答应让护国、保义两军继续征战,但不可能真让被打残的两军再作先锋,大军出战时能让两部随同便已足够。
  底定剑州全境后,接下来大军该如何行动,参谋处难得的意见没有统一。参谋处意见没有统一,是因为对李绍斌的意图还不清楚。
  眼下,由剑州继续向前,右翼是龙州方向,前方是绵州、梓州方向,左翼是阆州方向,众人争议的焦点,在于大军该兵分几路,主力又该指向哪里。
  王朴建议主力发阆州,他说道:“先前,李绍斌集结东川主力,攻下阆州后,一面派遣王晖北上援助剑州,一面攻下南面的果州。前日,王晖在剑州败退后,率残部逃往阆州,王晖虽败,军力并未大损,加之阆州有李绍斌本部、孟思恭所部,三者合计下来,兵马仍有一万五到两万,是为李绍斌能调度的主要兵力。”
  “我大军攻伐两川,有剑州大捷,士气正盛,自当寻敌主力作战,力求将其一举击溃,此为其一。其二,果州毗邻遂州,遂州又毗邻合州,如今武信军、万州军面对西川强敌昼夜猛攻,战事艰难,若我大军能攻破李绍斌,夺下阆州、果州,便能与夏鲁奇、郭威汇合,届时不仅遂州、合州之困得解,我等合兵后,势必军威大振,届时要拿下东川,只在反手之间,此为其二。东川既定,孟知祥失去外援,孤掌难鸣,也就不足为虑。”
  “故而卑职主张偏师取龙州,而后挥师直下,进逼绵州;大军主力发往阆州,与李绍斌决战,力求一战而败之,而后汇合武信军、万州军,挥师北上,合围梓州。如此,大局可定矣!”
  李从璟点点头,却只道有道理,不置可否。
  桑维翰不赞同王朴的意见,他起身向李从璟行礼,而后道:“司马之见,有失偏颇。其一,剑州距离绵州不过两百余里,自绵州至梓州不过百余里,而若是绕行阆州、果州、遂州一线再北上梓州,三倍距离不止,司马之言,舍近求远也。舍近求远,徒增粮道补给之难,徒耗钱粮巨万,徒使战事拖延不决,徒使兵锋久钝而埋隐患。”
  “其二,梓州乃是李绍斌根基所在,夺下梓州,李绍斌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绵州、破梓州,此之谓直捣黄龙,李绍斌失了老巢,灭之易如反掌。司马之见,舍易就难也!其三,依司马之见,我大军经阆州,而前往遂州,其他姑且不言,若是西川军不肯解围而去,而是联合东川就地与我决战,那会如何?彼时,两川仍是两川。我王师虽不惧两川合力,却也无需与其作意气之争。故而司马之见,不遵各个击破、由易而难之理,而与两川硬战,有违用兵之道!”
  王朴自然不服气,拂袖冷哼一声,“那依参军之见,大军该如何进军?”
  桑维翰胸有成竹,“右翼出龙州,夺之再南下绵州,左翼出阆州,迷惑、牵制李绍斌主力,大军后发,直扑绵州,取之再南下梓州!如此,东川旦夕可定矣!”
  王朴冷笑着反问:“若是我大军离开剑州后,李绍斌遣主力攻剑州,断我后方,或是毁我粮道,该当如何?届时我军后有剑门关天堑,前有重镇阻隔,大军既无退路,又无侧翼周全,是为孤军深入,成为一颗死棋,必败无疑!”
  桑维翰不以为然,“这便是司马不解李绍斌其人了,届时绵州战火燃起,梓州危急,李绍斌回军自求尚且来不及,又如何会遣兵剑州?司马难道不知围魏救赵?”
  说到这,桑维翰愈发显得智珠在握,抑扬顿挫道:“司马所言‘无侧翼周全’,某不敢苟同,届时我右有龙州,左有偏师牵制李绍斌,远处还有武信军、万州军相呼应,如何算是孤军深入?此情此景,我军坚如磐石,李绍斌必然无法孤注一掷,去破我偏师再破我剑州,只能回援梓州。再者,即便他会孤注一掷,剑州又岂是他想拿就能拿得下的?”
  “而一旦李绍斌撤离阆州,西川军没了侧翼周全,必不会再继续与武信军、万州军鏖战,只能解围退回西川。如此,遂州、合州之围可解!司马所言,三军汇合围攻梓州之势,到时一样能够达成,而且是极为省力的达成!”说到这,桑维翰声音显现出几分激动,“更有甚者,若我军能派遣精锐,埋伏于李绍斌回援梓州的路上,就能半道而击之,败其于野,从而避免在东川军把守梓州时,付出巨大代价去攻打坚城!”
  纵观桑维翰之策,的确给人眼前一亮之感,但王朴却一眼看透了这种策略的弊端,他道:“参军之策,步步凶险,时时充满变数,若是形势不如参军预计的发展,则我大军随时身陷险境。但凡大军征战,用兵之策,当力求稳重、谨慎,将不可掌控之事降到最少,岂能如同赌徒一般,步步历险?如今,我大军有雄师数万,军备优良,正面交战,并不畏惧两川,正该步步为营、稳健推进,岂能嫌费力图轻便?”
  “某闻,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又闻,慈不掌兵,但凡大军征战,唯虑胜也,不虑钱粮之费!”
  闻听此言,桑维翰拂袖冷笑,“司马之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庸人之见,于三军何益?于国家何益?某不屑与之言也!”
  他向来自负才高,要不然也不会自小立志为公辅,既然才高自傲,平日里可不是处处谦逊退让的,在所有的秦王府幕僚中,他也仅服莫离一人而已,并不认为还有其他人的才能在他之上,故而说出这番话并不奇怪。
  “你……”王朴气得不轻,桑维翰自傲,他何尝不是自视甚高?只不过平日里表现的没有桑维翰这般明显罢了,眼下被桑维翰这样评论,怎能不生气,当下甩袖转身,“一介赌徒,某何须与你多言!”
  李从璟背靠在扶手上,双手交叉放在腹前,一派闭目养神的模样。桑维翰与王朴为公事争吵,并无不妥,李从璟也懒得去劝说,他沉思着,在心中评判两人的策略。
  王朴的策略,稳重谨慎,步步为营。
  桑维翰的策略,大开大合,奇思妙想。
  该选哪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