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寇_分卷阅读_494

  于孝天这个时候也换上了一身厚厚的裘皮大氅,脚下蹬了一双暖暖和和的裘皮长靴,背后披着一件专属于他的红色披风,整个人虽然站在冰天雪地之中,但是却丝毫感觉不到寒冷。
  到了这个时候,于孝天的心情多少有点复杂,他想要的结果,现在就摆在他的眼前,民族最后的一个强敌,马上就要在他眼前灰飞烟灭了,这反倒使他产生出一种仗剑四顾找不到敌人的孤独感。
  这么多年来,他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敌人,现在他终于将一个个阻挡在他前进到道路上的绊脚石一一踢开,现在仅剩下了眼前最后的一块绊脚石,马上也要被他踢入到历史的垃圾堆之中。
  从此之后,这个满清再也不可能威胁到中原,再也不可能把中华民族带入到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之中。
  曾经嚣张到了极点的建奴,在这个时候已经变的穷途末路,找不到任何重振的机会了,而眼下的大明也早已不是以前的大明,一切都因为他的出现,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似乎进展到这个时候,已经变得似是而非了起来。
  忽然间于孝天产生出了一种茫然的感觉,似乎有点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但是很快他摇了摇头,自嘲的笑了一下,其实未来他要做什么,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他想明白了,现如今他距离成功,也仅剩下了一步之遥,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两天的时间,于家军和关宁军联合起来,便把整个沈阳城给包围了个水泄不通,包括孔有德和于振山所部,现如今也已经从辽东半岛赶来,加入到了这最后的决战之中。
  称之为决战,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太过抬举建奴们了,现如今他们除了躲在城中瑟瑟发抖之外,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能力,再对于家军构成任何威胁。
  于孝天深吸了一口气之后,挥挥手道:“开始吧!给皇太极下最后通牒,令他自缚开城投降,否则的话等我们攻入城中,将会鸡犬不留!同样让他们也尝尝被屠城是什么滋味!”
  一起快马四蹄翻飞溅起了一溜的积雪,迅速的冲到了沈阳城的南门之外,一个骑兵操着一口辽东口音,放声对着城中大吼了起来,将于孝天给皇太极最后的通牒通报给了城中的建奴。
  城内没有一丝动静,但是却有人飞奔着将消息送入了盛京城中的皇宫之中,禀报给了呆坐在皇宫中的皇太极。
  皇太极听了奴才禀报的消息之后,一脸的木然,久久没有说话,眼神也显得很是木然,过了半晌才开口说道:“虽然朕不否认他于孝天乃是枭雄,我大清确实非他敌手,但是事已至此,想要辱我大清,他于孝天还不够格!
  朕继位以来,虽然励精图治,但是何奈天不眷我,我大清国终归还是没有能入主中原,反倒是今日要倒在这于孝天手下,朕自觉愧对父皇,愧对那些大清的功臣!
  但是要朕现在自缚开城乞降,却不要再想,朕决不能继续辱没先人,既然他要攻下朕的盛京,那么就让他来吧!
  朕将会亲自与他们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能继续受他们之辱了!去告诉那于孝天,请他只管攻城便是!朕在这里等他!”
  于孝天听罢了皇太极的答复之后,微微点了点头,叹道:“皇太极终归乃是人杰也,只是他生不逢时罢了,如果不是于某的出现,恐怕他当真有机会登临天下,可惜这世上世事难料!我于某敬他有如此气概,那么于某就让他如愿,像一个汉子那样死去吧!
  传我将令,现在开始总攻!……”
  (感谢铁手有情兄弟的打赏!)
  第一百二十五章 禅位
  不多会儿工夫,整个天地之间便突然间响起了一连串的轰鸣声,一股股硝烟在城外腾起,转眼间沈阳城墙上便开始砖石乱飞,同时守城的建奴也终于打响了他们的大炮,几十门他们最后留下的红夷大炮,还有上百门各型旧式的火炮,这个时候也开始鸣响了起来。
  天地在这一片隆隆震天的炮声之中,似乎都在颤抖了起来……
  十月初十,建奴的盛京沈阳城宣布告破,大批于家军和关宁军蜂拥入城,建奴奴酋皇太极亲自提刀在宫城之中与攻入宫中的于家军兵将激战,最终负创三十余处,倒毙于台阶之上。
  整个攻城战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书的,一切几乎都按照于家军标准攻城战在逐步进行,先是连续三天时间的炮火准备,将城上大批建奴的有生力量以及反击的火力点一个个的敲掉,然后才开始组织步兵以及工兵进行攻城。
  城中建奴残部也算是尽到了他们能尽的职责,做了最强烈的抵抗,城墙失守之后,残余的建奴兵将退入城中,继续与攻入城中的于家军抑或是关宁军兵将进行巷战,可谓是做到了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基本上无人投降,整个沈阳城之中,喊杀声一直持续了两日时间,才算是渐渐平静了下来。
  于家军在事后清点城中残余旗人的时候,整个盛京城中,仅剩下了不足两千旗人尚还存活,其余的旗人基本上都于城同殉,这也是于家军历史上干过的唯一一次屠城之事,自此关外立国的大清国,也彻底成为了过去式。
  于孝天在安排过关外之事以后,十一月底从沈阳城启程返回关内,同时也携带上了被冰冻起来的奴酋皇太极的尸身,与之一起还师关内。
  盛京之名自此也重新取消,恢复了沈阳城的称呼,大批建奴旗人,作为俘虏,也一同被带入关内,按照于孝天的吩咐,将彻底打乱,重新安置在关内各地,不得他们进行聚居,交由各地官府进行编管。
  这么做也算是最终满足了建奴的一大愿望,让他们终于进入了关内定居在了中原各地,不过只是换了一个方式罢了,从此满族作为一个民族,最终在上百年之后,融入到了中华民族之中,彻底泯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后世之人对于这一段历史,只能通过以前存留下来的文献才能获知曾经在辽东关外,还出现过这么一支强大的异族势力,并且建立过一个曾经令大明王朝为之战栗的国家大清国。
  从一些文献上,后人获知,这个曾经存在的满洲旗人,曾经给关内和辽东的汉人造成过无以伦比的灾难,甚至于多次威胁过大明王朝的国都,这让后人几乎不敢想象。
  直至二三百年之后,才有一些中原的人提出,他们就是当年大清国满洲旗人的后裔,并且翻出一些所谓的族谱,来证明他们的身份,但是这样的寻根问祖的事情,却并未得到多少人的认同,反倒是招致了一片骂声。
  崇祯十五年年末腊月初十,于孝天终于还师京城,从他出关到灭掉后金,总共也仅仅只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曾经在大明百姓眼中,那庞大无匹甚至凶厉到了极点的后金建奴,就在于家军的兵锋面前灰飞烟灭,从此再也不存于世间。
  整个辽东也随即光复,重归到了大明怀抱之中,包括关外的蒙古诸部,也都纷纷派人入京,投了顺表,立誓永世将不会再与大明为敌,愿意永世做大明的顺民,希望大明朝廷能既往不咎,饶恕他们以前的罪过。
  对此于孝天表态可以接受他们的顺表,并且对其中部分部族首领进行了册封,着令他们在关外草原临时代大明对蒙古诸部行使管理权,有事要请示朝廷,每年各部都必须要对朝廷进献战马以及牛羊,作为岁贡。
  而朝廷也特准重新在张家口一带,重开互市,准予蒙古诸部到互市进行贸易,用他们所产的牛羊骡马以及各种皮张来换取关内所产的茶盐布匹等物,但是对于铁器的出口,还是采取了相当严格的控制制度。
  另外这一次加入于家军骑兵的那些蒙古骑兵们,也都获得了相当丰厚的赏赐,对于他们所属的部族,同样也给予了丰厚的赏赐。
  明眼人仔细品味了一下于孝天的这些做法之后,发现于孝天这么做,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给蒙古诸部带来什么和平,他的册封的对象,基本上都是蒙古诸部之中,并不是很强大的部落,反倒是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却没有得到册封。
  这么一来,未来这些蒙古部落之间,肯定会因为利益的问题,相互之间发生冲突,想要再把他们捏合在一起,恐怕就算是再出一个成吉思汗,也万难做到这一步了。
  于孝天在得胜还朝回到京师的时候,京师的文武百官都尽出永定门,在永定门之外迎接于孝天的还朝,而当今圣上崇祯,也亲自乘了御辇到永定门外迎接于孝天的归来,规格之高可以说在大明历史上前无古人,当然肯定也后无来者了。
  于孝天还师之后,将奴酋皇太极以及众多擒杀的建奴奴酋的尸体都悬于各个城门之外,供天下百姓参观,使得很远地方的百姓闻讯,都赶往京师城外,来看一眼这么多年来,给他们关内以及辽东百姓们造成深重灾难的这些建奴的奴酋。
  不少人捡了石头砖块去投掷这些奴酋的尸体,没多长时间,便把这些奴酋的尸体打的是面目全非,虽然现在处于严冬季节,这些尸体冻得邦邦硬,可是也架不住这么摧残,不到过年就已经看不出人形了,于孝天只得下旨将这些奴酋尸体收殓起来,随便找了个地方埋掉,以至于后世之人想要考证当年的清国皇帝的埋身之处,都无从考证。
  至于关外野猪皮的陵寝,在攻打沈阳城之战之中,陵寝也被关宁军拆毁,将陵寝所用的砖石运往了沈阳城下,用于了填埋城外的护城河,以至于后世仅存下了一个遗址。
  但是就在于孝天返回京师之后的第十天,大明当今的圣上朱由检崇祯皇帝,却亲自下了一道圣旨,顿时令天下再一次大震,所有人几乎都一片哗然!
  因为崇祯昭告天下,算是一份罪己诏,在诏书之中自陈了继位以来他的一些错处,表示以他的能力,无德无能继续当这个大明皇帝,宣召昭告天下,将于腊月二十六当日,在皇宫之中禅位于当今的监国于孝天,从此结束朱家大明王朝对天下的二百余年的统治。
  这道诏书一经发布,便在大明掀起了一片惊涛骇浪,大明立国二百余年,有相当一大批读书人甚至是普通百姓,早已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种对于大明的归属感,也自发地形成了一种对朱家的大明天下的忠诚。
  这其中绝对不乏一些性情耿直之人,也可以说是好人,当然也有不少曾经受惠于大明各种优惠措施之人,这部分人之中当然也以读书人为主。
  特别是大明对于读书人以及许多曾经受惠于大明的士绅勋戚,虽然现在于孝天上位之后,已经取缔了很多这些士绅勋戚的优惠政策,但是在这批人眼中,大明皇朝对待他们还是有恩的,错在于孝天身上。
  现如今崇祯皇帝宣布退位,要禅位给于孝天,如何能让人轻易接受,以前虽然大家都明白,这大明是于孝天篡权,好歹还有一块遮羞布挡着,朝廷里面好歹还坐着一位皇帝陛下,好歹这天下还是姓朱的天下。
  这就给很多人了一丝希望,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匡扶皇室,重新让朱家人掌权,那样的话,以前他们失去的,估计还有一丝希望能在皇权重归皇家之后,能给他们还回来。
  可是现在一旦要是崇祯禅位给于孝天,那么今后大明就不是大明了,朱家的天下也不住朱家的天下,以后这天下就姓于了,于孝天从他们身上拿走的那些东西,便永远都不可能再拿回来了,所有的希望也就彻底破灭。
  闻之消息,天下各地有不少人顿时就放声大哭,捶胸顿足,如丧考妣一般,甚至有人当时就跳起来大骂于孝天,誓称要光复大明,重新把崇祯皇上给扶上皇位,更有个别死心眼的人,当即表示要死谏,说什么都不能让崇祯禅位给于孝天。
  当然个别地区一些士绅大族,利用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立即就暗中谋划要起兵清君侧,彻底和于孝天决一生死,匡扶皇室。
  总之消息所到之处,顿时都是一片哗然。
  当然也不可否认,天下为了这个消息感到高兴的人也不在少数,特别是这两年来,受到于孝天各种新政优待的那些普通百姓,大部分人是对于孝天感恩戴德的。
  而且有这么一些人,每当有新政推出的时候,便会在民间进行一些宣讲或者暗中宣传,历数这些新政给普通百姓所能带来的好处,以及这些新政为何会被推行,在百姓之中宣讲,这乃是于孝天于监国体恤百姓之举。
  第一百二十七章 忠将救主
  至于把崇祯外放送往泉州荣养之事,朝中还是起了一些争执,有人认为,把崇祯外放荣养,会有一定的风险,这天下现如今反对于孝天登基称帝的人大有人在,难保这些人得知崇祯退位被移出京师到外地荣养之后,会有人想办法去营救于他,然后假借他的名义,回头起兵作乱,打出反中复明的大旗。
  毕竟大明立国二三百年下来,忠于大明的人士并不少,一旦要是崇祯被这些人控制的话,那么很可能很快凝聚成一股极为庞大的反对势力,这对于于孝天未来执掌天下,将会构成很大的威胁。
  但是也有人提出,一山不容二虎,崇祯既然退位,那么就不能继续留在京师之中,岂能让一个废帝留在京师和新帝并列,所以还是将其迁离京师为妙。
  当然暗地里还有一种来自于孝天嫡系的声音,那就是斩草除根,最好是崇祯退位之后,将其举家上下,干脆回头找个机会和借口,直接一刀咔嚓了,这样的话,才能永绝后患,即便是现在不方便明着杀,以后也最好找个由头,暗中弄到大海上丢到海里面销尸灭迹比较稳妥。
  当然对于这个意见,于孝天还是立即否决了,他于孝天立于世间,有他做人的原则,既然他和崇祯已经达成了协议,当初答应了崇祯,只要他退位禅让,把天下交给他于孝天,那么他于孝天就保证对他和他的子孙绝不加害,这是他做人的原则,绝不容商量。
  最终经过一番商议,众人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把退位之后的崇祯迁出京师,迁往于孝天起家之地泉州一带,在那边建立一座信王府,来供崇祯荣养,当然将其移至泉州之后,还是会派一支精兵,对信王府进行监控的,崇祯并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也不可能让人随随便便的把他给劫走,再一次站在于孝天的对立面上。
  确定了这些事情之后,过年期间京师朝野上下便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了起来,上元节过后,正月二十这一天,于孝天在监国府之中,像是个木偶一般的,被一大帮手下指挥的滴溜乱转,又是更衣,又是给他讲各种接受禅位之时的礼仪,把于孝天搞得是晕头转向,但是也无可奈何。
  古代最讲究一个礼制,一切都要以礼当先,不能胡来,要不然的话就等于失去了法律上的效力,这方面是绝对马虎不得的。
  所以虽然于孝天极不耐烦,但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就要入乡随俗,一切从礼制出发,他要登临天下,这是天大的事情,当然不能在礼制上面,出什么纰漏,让一些人趁机抓住把柄大做文章。
  于是在经过好一番收拾之后,于孝天这才被簇拥着,走出了府邸,在府门外面,登上了一辆全新为他登基打造的御辇,然后乘坐御辇,朝着宫城行去。
  礼部方面为此为于孝天准备了全套的皇家的仪仗,并且在年前的时候,把远在泉州的于孝天的妻妾子女也全部接到了京师之中,待于孝天登基之后,另行对他们将会进行册封,丝毫马虎不得。
  京师百姓闻听消息之后,纷纷都聚集到了街头,黄土垫道净水洒街,全城上下张灯结彩,当看到于孝天的御辇在仪仗的护卫之下,出现在街头的时候,在街上维护秩序的于家军兵将,一声厉喝,街头所有人等,都立即集体跪下,只剩下了兵将们,举起了手臂对着于孝天的仪仗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也是于孝天当权之后,对于军礼的一场变革,现如今军人见到上官,已经无需动辄跪下施礼,只需要抬手敬一个标准军礼既可,包括他这个马上登基的皇帝也一样。
  但是也仅仅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也招致了很多人的非议,认为当兵的见到上官甚至圣上,居然不行跪礼,实在是一种僭越之举,简直无法容忍。
  但是也正因为于孝天的这个坚持,改动过的军礼,却意外的救了他一条命,就在于孝天的御辇在全套仪仗的护随之下,缓缓朝着宫中行去的时候,在路边跪着的几个人,偷偷的偷眼朝着于孝天御辇来的方向望去,眼神之中纷纷闪过了一丝决绝的神色还有一丝凶光。
  当于孝天所乘的御辇快要接近他们的时候,这几个人之中有一个人按耐不住,突然间将手伸入怀中,掏出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大叫了一声:“逆贼!你逆天行事,倒行逆施!谋权篡位,人人得而诛之,今日便是你的死期,受死吧!……”
  他一边狂叫着,一边突然间扥了一下手中那颗黑乎乎的铁瓜雷,这家伙居然不知道哪儿弄来了一颗于家军最新配发的手-榴-弹,而且是使用的拉发式引信的短木柄手-榴-弹,被他猛地一拉,这颗手-榴-弹立即便嘶嘶的冒出了蓝烟。-
  这家伙拉燃了手-榴-弹,立即振臂就要朝着于孝天的御辇投掷过去,这时候他不远处有一个在街边维持秩序的于家军军官,被突发的事情搞得愣了一下,当看到这家伙手中的这颗手-榴-弹之后,他怒吼了起来:“贼子尔敢!”
  话音未落他便纵身扑了过去,一把抓住了这厮的手腕,愣是阻止了他把这颗手-榴-弹投掷出去,把这厮一下生生扑倒在了地上,这时候周边顿时一片骚动,百姓也都被吓了一大跳,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居然有人在这里埋伏,要刺杀新皇,这还了得?
  周边正在街头行走的的那些仪仗人员也都是于家军的兵将,乃是近卫营的成员,突然间发现有人在街边要行刺于孝天,于是几个就近的近卫二话不说便猛扑了过去。
  这时候和这个高举手-榴-弹要投掷出去的家伙一起的几个刺客,也都突然暴起,纷纷从怀中取出了短刀或者是短铳,瞪着血红的眼睛,朝着于孝天的御辇扑了过去,试图要谋刺于孝天,但是随即便被近卫挡住,三下五除二的便将他们撂倒在地。
  就在这个时候,街头响起了一声巨大的轰响,那颗手-榴-弹最终还是爆炸了,但是却没有能被刺客丢出去,而是被街头那个维持秩序的于家军士兵按倒在地,他们两个人的身体压在了这颗手-榴-弹上,一声轰鸣之后,他们二人都顿时被炸得血肉横飞,刺客因为被扭住扑倒在地,刚好压在了手-榴-弹上,承受了大部分爆炸的冲击力和弹片,所以当场胸腹便被炸得开膛,内脏飞出了老远,当场就咽了气。
  但是那个制止他的军官,也被弹片所伤,身上到处都是鲜血,倒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但是脸上却流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神色。
  这时候街头一片大乱,许多百姓受到了惊吓,开始站起来逃走,但是为了保护于孝天的安全,街边的于家军兵将已经早有预案,厉声喝止民众混乱,令他们原地跪着不许乱动,否则的话以刺客同谋处置。
  而那些充当仪仗人员的近卫,也迅速的把于孝天的御辇围成了铁桶一般,牢牢的把于孝天保护了起来,以免这里还有隐藏的刺客。
  扑倒刺客被炸伤的那个军官也迅速的被几个士兵围住,开始对他进行抢救,这时候于孝天拨开了围在他御辇旁边的那些近卫,冷笑了一声说道:“尔等休要如此紧张!此种事情难道你们没有预料吗?这又算得什么?让开,让我看一下受伤的这位将士!”
  众人劝不住于孝天,立即进行清场,护着于孝天走到了那个受伤的军官身边,受伤的军官挣扎着想要爬起来,但是被于孝天上前按住了肩膀,亲自检查了一下他的伤势。
  因为刺客承受了绝大部分的爆炸力和弹片,这个军官受伤并不是很重,大腿上挨了一块弹片,扯去了一大块皮肉,腰间被一块弹片击穿,出现了一个透明窟窿,但是都没有危及要害,只是出了不少血。
  于孝天忽然发现眼前的这个年轻军官颇有点眼熟,但是却一时间想不起来他是谁,在什么地方见过,只是低头温和的对他说道:“你的伤可以治好,多谢你今日舍命相救!我好想认识你,但是却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见过你,你叫什么名字?”
  这个年轻军官带着满脸的崇敬,自己捂着腰间的伤口,对于孝天激动的说道:“圣上莫要为小的担心,小的名叫于德成,圣上当然见过小的!小的正是当年在淡水染了疟疾的那个少年,若不是圣上的话,小的现在恐怕早已变成一堆枯骨了!就连小的的姓名,也是当年圣上所赐,小的这条命乃是圣上所赐,即便是为了圣上肝脑涂地,小的也在所不惜!”
  于孝天这才忽然间想起了当年在淡水医馆之中的那个侥幸被救活的身染疟疾的少年,原来这个年轻军官,居然就是当年被救活过来的那个少年,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并且进入了于家军之中当上了中尉军官。
  而且他依稀记得,当年这个少年被救治成功之后,于孝天特别关照过,特别照顾这个少年,其父母感激于孝天,令这个少年改姓为于,后来被于孝天赐名叫于德成,之后进入了学堂之中读书。
  第一百二十六章 改元大中
  当然也有人暗地里散布一些传言,说当今于监国这么做,可以说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为了老百姓得罪了大量有权有势以及有钱之人,这些人时时刻刻的都想要反扑,将当今的于监国置于死地,重新把这些新政收回,重新把各种沉重的负担再次加在这些老百姓的头上。
  所以很多老百姓对此也深感忧虑,认为这天下虽然目前是于监国当权,但是毕竟还是朱家的天下,有朝一日万一监国大人失势的话,那么会不会也导致他们刚刚才享受了不久的这些新政,重新被朝廷官府收回,让他们回到以前那种民不聊生,被官府欺压,被权贵勋戚们压榨的时代。
  现如今当他们听闻说当今圣上崇祯皇帝,下了罪己诏,并且要禅位给当今的于监国,不少百姓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说实在的普通的老百姓对于大明王朝并无多少留恋抑或是忠诚可言。
  朱家的皇帝当权的时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么多年来大明的朝廷,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只是一些无尽的灾难,**的官场,各种加派加饷,无穷无尽的勒逼,多少普通百姓被官府朝廷逼迫的家破人亡,多少人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于遭灾之后,为了活命,易子而食,辗转沟壑之间,却无人问津。
  所以这才会在前十几年间,流民军纵横中原数省,一呼百应从者无数,流民军大有星火燎原,要翻天的架势,岂不是正因为大明王朝不足持,所以才官-逼-民-反的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